廣東俗語:「托大腳」
廣東人謂人「托大腳」,有揶揄其人卑下無恥的意思。顧名思義,「托大腳」即是不惜以肩膊承托著主子肥重大腳,卑躬屈膝以博取歡心,從而換取一些個人的利益。 然而細思之,「托大腳」作爲阿諛奉迎的象徵,理據甚牽強。蓋討好人的方法五花八門,未必一定要靠托人的大腳的。 山人以爲「托大腳」一詞源自北宋宰相王黼助宋徽宗翻牆出宮冶遊的故事中。
要說這故事,有必要先從宋徽宗這個人說起。宋徽宗可算是錯當了皇帝的傑出藝術家。他的藝術成就很高,著名的瘦金體楷書書法就是他自創的。他對繪畫的貢獻亦很大,他設立了畫博士院,喜歡以詩句作爲召募名畫工的甄選條件。 山人小學時教繪畫的老師,便介紹過他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詩句,作爲畫工表達香氣技巧的試題,是很有挑戰性的考核方法。
可是說到宋徽宗做皇帝的本領則不敢恭維。宋徽宗絕對是位只知風花雪月,吃喝玩樂的昏主。 即位之初,他亦裝模作樣學人下詔求直言(現在的獨裁者還不是一般同),等到有人真的上書直言時,便把人抓起來治罪,自絕了招賢之路,最後終於自食惡果,靖康之難,徽欽二宗成了金人的俘虜,北宋滅亡。
北宋宣和年初,宋徽宗任命王黼做宰相。 王黼這人不是治國的材料,只靠迎合徽宗的心意來博取竉信,終日和皇帝洽商的不是國事,而是遊戲中的嬉笑褻玩事,更因此而參加了皇帝及內人在宮中舉行類似所謂的‘東昏’市井遊戲。 日子一久,在宮中玩膩了的宋徽宗便想微服出外尋找新意思。 爲了擺脫宮中侍衛的嚴密保護隊伍,王黼惟有協助徽宗以‘肩承帝趾’的方法翻過宮牆出外。因爲宮牆實在太高了,徽宗掛在半空的雙腳未能踩上王黼的肩膊上,徽宗只得向王黼招呼道:‘司馬光,重差一尐才踩到,你要再踮起一尐啊!’王黼倒也幽默,立時向宋徽宗應聲道:‘伸隻腳落來喇,神宗皇帝。’宋徽宗和王黼二人竟拿先君和先朝宰相的名字來開玩笑,爲了諧謔,都把儒家君君臣臣之禮都抛諸腦後去了。
山人以爲廣東俗語的「托大腳」就是出自《朝野遺記》文中的‘肩承帝趾’這句話中。《朝野遺記》原文:『一日,又與逾垣微行,黼以肩承帝趾,墻峻,微有不相接處,上曰:「聳上來,司馬光。」黼應曰:「伸下來,神宗皇帝。」君臣相謔乃耳。』
‘肩承帝趾’以廣東話解釋,即是以肩膊承托著皇帝的腳(趾:足也)。 句中的‘肩承’,廣東話通常會說成是「用膊頭托」。文中的‘帝趾’與廣東話的「大趾」的語音十分接近。‘肩承帝趾’在音傳意轉的情況下,廣東話可說成是「膊頭托大腳」。後來索性把‘膊頭’二字省掉,便成了今日廣東俗語的「托大腳」了。
那天與人談論「托大腳」。 山人認爲喜歡別人稱讚及奉承是人的本性,套用現代人的話語,「托大腳」只不過是各取所需,因應市塲需要而衍生的工作職位,關乎個人的謀生方式,可視作生意上的一宗交易,沒有可不可恥這回事。
一般人多鄙視托人大腳的人,卻絕少批評接受諂諛者的不是,尤其是評議史學的學者,多以佞臣讒言誤國等等論之。山人以爲這觀點對「托大腳」的人不公平,大有商榷的地方。所謂物先腐而後蟲生,作爲人主的腦筋不精明,善惡不分,錯當諛人作能人,最後弄致焦頭爛額,怪得了誰?!
在中國歷史中的君主中,山人最欣賞春秋時代的齊景公。 山人認爲他是打工一族的夢幻理想老板。他知人善任珍惜人才,他最接近人的真性情,嗜酒作樂,華飾美服無一不好,他更愛別人奉承他。梁丘據是他最愛的褻臣,對他千依百順,齊景公便常常稱讚他忠心。梁丘據死,晏子一席話便打消了爲他厚葬的念頭。及至晏子死,景公傷心哭泣,發自內心地惋惜道:‘他懷念遊公阜的那天。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像晏子般,一天之內敢連罵他三次了。’齊景公很清楚知道能幹的助手難求的道理,可謂深諳用人之道。
喜歡別人給自己「托大腳」是人的本性,沒有不對的地方。只要能做到像齊景公那樣,明白娛樂與正事不可相互混淆,量材而用。處理正事時,非要找個像晏子的人幫忙不可,梁丘據之流是最佳玩伴,可以怡情有益身心,可以養性減壓養生。 「托大腳」的人也有他們的貢獻及值得尊重的地方,不全是可恥和害人的。
21/03/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