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廣東俗語:「烏卒卒」



廣東俗語:「烏卒卒」
「政有招寇,行有招恥,弗爲而自至,天下未有」。反送中引發的社會抗爭事件,讓我們看到了港府的一些不爲人知的意圖,例如在教育方面。前特首董建華說,這是他任內開始推行的「通識教育的失敗」。林鄭的教育局最近更向教師們發出指示說:“教師可能不知道用什麼字眼向學生解釋社會當前的狀況。遇到難以解答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表示「不知道」或「自己也不理解」。”原來林鄭政府最想人家子弟的是不知道」——「烏卒卒」。
形容人不明事理,是非黑白不分,人云亦云,廣東人稱之爲「烏卒卒」。 例如有些人凡事想當然,總前設性地認定政府一定是好的,反對政府的人一定是壞的。警察執行任務時一定是維護法紀的,上街抗議的群衆一定是擾亂治安的。廣東人對這類糊塗蟲,就會這樣形容他說:“成世人「烏卒卒」咁,俾人咗渠都唔知!”
廣東俗語「烏卒卒」亦有來歷,可見於明人李贄的《焚書.卷六》的一段文字之內。由於本段文字可讀性甚高,值得續句將它轉成白話給讀者分享:
『“富莫富於常知足(富有,莫富有得過知足,心中常覺富有);貴莫貴於能脫俗(高貴,莫高貴得過做人有見地,不隨波逐流);貧莫貧於無見識(貧乏,莫貧乏得過善惡不分之「無見識」);賤莫賤於無骨力(靠迎合別人的喜惡來討生活的人,謂之無骨氣。無骨氣是賤中之賤)。身無一賢曰窮(身邊連一個益友都沒有的人,可謂之「窮」);朋來四方曰達(志同道合的朋友滿天下,稱之「達」);百歲榮華曰夭(人生不過百歲,短暫的風光,稱之爲「夭」);萬世永賴曰壽(流芳萬世,永垂不朽,稱之爲壽)。” 
解者曰:常知足則常足,故富(知足則無求,無所求便是富);能脫俗則不俗,故貴(不隨波逐流,人自然便顯得高貴);無見識則是非莫曉,賢否不分,黑漆漆之人耳。(無見識則不能辨別是非黑白,故善惡不分。這種人和盲人沒有分別,他們看什麼東西都是「黑漆漆」的)欲往何適,大類貧兒,非貧而何?(「黑漆漆」的人沒有做人價值觀,終日渾渾噩噩似乞兒,腦裡只有吃飯「二字」而已,這不是貧的表現嗎?一如台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所謂「民主不能當飯吃」是也。)無骨力則待人而行,倚勢乃立,東西恃賴耳。依門傍戶,真同僕妾,非賤而何?(沒有骨氣的人像奴妾侍一樣,靠討主人歡心來過活人行亦行,人企亦這種人不賤還有誰比他們更賤) 身無一賢,緩急何以,窮之極也身邊連一個可以共患難的朋友也沒有,是至窮的境況)朋來四方,聲應氣求,達之至也吾夫子之謂矣;意氣相投的朋友衆多有難則群策群力,一呼百應這是通達的至高境界這是孔夫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舊以不知恥為賤亦好,以得志一時為夭尤好;一向以來,人們認爲能用無恥的手段來博取眼前利益不是壞事若能無恥的手段來博取短暫的富貴的」,當然更好然以流芳百世為壽,只可稱前後烈烈諸名士耳。必如吾夫子,始可稱萬世永賴,無疆上壽也。然而想獲得流芳百世的」,就得有可以比美古往今來的名士的赫功業不可。正如我們孔夫子這樣的人物他的功業才稱得上是永垂不朽的上壽
話題轉回本篇俗語要注意的是原文的這句話無見識則是非莫曉,賢否不分黑漆漆之人耳欲往何適,大類貧兒,非貧而何?
文句中的黑漆漆」,即是我們廣東話的烏卒卒」。查字典,《韻會》黑色曰烏。 物之黑者曰漆《唐韻》音七《集韻韻會正韻》又《集韻》音次。  
我們廣東人亦常將說成是」。例如黑雞」,我們轉讀成「烏雞」。 唐詩:“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據說是三國時東吳孫權的駐軍所在,因士兵皆穿黑衣而得名 又北方話「漆漆的語音是qīqī’,與我們廣東話的「卒卒十分接近。 我們廣東人口中的烏卒卒」,其實是黑漆漆的音譯轉過來的

俾人食咗都唔知
有一位禮佛甚虔的道士在一個旁有溪水滙流入江的青山上建寺院修道一天晚上,山洪暴發大水把山上附近的房屋都沖毁受大水蹂的災民或騎著木塊爬上屋頂隨水漂流呼救之聲此起彼落。道士便安排大船披上蓑笠親自到水邊指揮熟水性的人用繩索救人一見有人漂至,立即抛出繩索和木塊把他們拉回岸上許多人因此而獲救到了天亮時載浮載沉地漂來有一隻只露出頭部的動物道士見它左右張望似有向人求救的樣子,惻隱之心油然而生 急忙命人用木塊將它救起及至接上船來才發現它是一隻老虎開始時它還昏昏然坐著舐乾身上的毛,等到船一埋岸,看見道士便直撲一把將他按倒在地幸好衆人及時趕到,才救回了他一命可是他已經身受重傷了
原文《郁離子.卷上》道士救虎蒼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築于其上,以事佛,甚謹。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廬,塞溪而下,人騎木乘屋,號呼求救者,聲相連也。……舟者應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則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則瞠目視道士,躍而攫之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傷焉。
離子曰:“哀哉!是亦道士之過也。知其非人而救之,非道士之過乎?雖然,孔子曰:『觀過,斯知仁矣。』道士有焉。”
山人云本書作者郁離子的評語饒有深意很值得我們仔細咀嚼。郁離子說:“可悲啊這全是道士自己的錯呀! 明知老虎不是人而仍然救它這不是道士的錯嗎? 然而孔子卻教我們如何去觀察人他說:從人所犯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個有仁心的人。道士顯然有呀!” 正如《朱熹集註引程子說: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君子錯在太厚道小人錯在太涼薄。君子錯在太有愛心小人錯在太殘忍。 道士的遭遇,又使我聯想起今日香港的情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