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米缸揮春:「常滿」



米缸揮春:「常滿」
兒子在一個英語forum看到一則故事有人認識了一位女孩,言談間論及消費不可超出自己的負擔能力。她不以為然,認為用信用咭付帳可解決此問題。 因見她不太明暸信用咭的用途,於是向她解釋信用咭也是須要付帳的,只是付款的方式不同而已。然而始終無法令她信服。 後來她回去問父母,才知一直以來,她的信用咭帳單都是她父母代繳付的。 英語版有信用咭「常滿」,我們廣東版有米缸「常滿」。 
米缸「常滿」對一些年輕的朋友來說,也許有點陌生。蓋現代人飲食多采多姿,米已不再是我們的主要食粮,米缸已無存在的必要,唇亡齒寒,米缸上的揮春「常滿」隨而亦漸被人遺忘。 趁著這農曆歲晚時分,山人倒覺得是時候拿這揮春「常滿」來談談。
述事分先後,談「常滿」,必須從米開始。米因是舊日人們的主要食粮,人們家中貯米之多寡,可直接反映出其人的經濟狀況,米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此外,米又有財富的含義,廣東人譏笑娶了一個好花錢的老婆,曰:“捉隻老鼠入米缸”;形容人富有,曰“有米之人”,即是此意。 
米隱喻財富本自明朝一位太監的故事而來。 明朝弘治年間,太監李廣因得到明孝宗的寵信,瞞上欺下,貪瀆枉法,霸佔民產,無惡不作。(獨裁政治的致命缺點,就是因為缺乏群眾的監察,故特權階級可從中貪污舞弊。所謂打貪老虎,只不過又是一場新老虎搶舊老虎地盆的遊戲罷了) 李廣後來亦因事敗而自殺。當時負責抄家的官吏在他家中搜得帳簿,簿內除了紀錄了為數龐大的「黃米」、「白米」之外,並詳細羅列出賄賂者的名單。明孝宗大怒,下詔嚴懲所有勾結李廣的人。所謂「黃米」、「白米」,其實是黃金和白銀的代名詞。 山人云:最值得憤怒的人,應是納稅的老百姓;最應嚴懲的人,應是明孝宗他自己。語云:『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李廣是明孝宗自己選用的,怪得了誰?
話題回到揮春「常滿」的題目上。「常滿」來自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故事。 話說有位名叫謝端的福建人,無意間在田裡拾得一個如斗大的巨螺,因為不忍吃它,索性把它當寵物養在家裡。 從此怪事發生了,他發覺每日放工回來時,都有人替他把飯做好了。祕密偵查下知道是巨螺化成的美女所為。 美女自言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只因奉天帝命下凡來替他煮飯而已,現在身分已敗露,不能再逗留了。 臨行前,仙女叫他用留下的巨螺壳來裝米,可保吃之不盡,米永遠「常滿」。 原文見《搜神記‧晉‧干寶‧白水素女》:『閩人謝端得一大螺如斗,畜之家。每歸,盤餐必具。因密伺,乃一姝麗甚,問之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天帝遣我為君具食。今去,留壳與君,端用以儲粟,粟常滿。”
“壳”與“缸”的讀音接近“裝米壳”於口語傳訛下轉為「裝米缸」。原文『今去,留壳與君,端用以儲粟,粟常滿』,簡而言之,即是“儲粟壳可「常滿」”。「常滿」遂成了我們今日貼米缸的揮春「常滿」了。

‘米’的笑話:
有婦人與情夫正在房內偷情,冷不防丈夫突然折返婦人大驚,連忙叫情夫站在門後,並將米袋將情夫全身套著。丈夫入門後看見高高的米袋,訝問道:“高高的袋裝著的什麼?”婦人不虞有此一問,不知所措,無法對答。躲在米袋內的情夫替她焦急,忍不住代答道:“米!” 故事本自《笑林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