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聾耳陳」與「盲公陳」
廣東人對耳聾及眼盲均有一個奇怪的稱號。呼失聰為「聾耳陳」,叫失明為「盲公陳」。假裝聽不到別人的說話,可說:“一於借咗聾耳陳隻耳,唔聽渠啽”;失物分明就在眼前,偏偏看不見,又可自嘲云:“做咗盲公陳”。更妙的是一些業占卦算命的失明人士,亦以「盲公陳」牌匾招徠,大有非陳氏宗親不足以展顯其人術數之高明。 究竟「聾耳陳」與「盲公陳」的阿‘陳’是誰?
其實「聾耳陳」和「盲公陳」只是稱號,完全與陳氏宗親拉不上半點關係。這個阿“陳”恰如山人在前一篇說的「唔使問阿貴」的阿“貴”,都是出於同音異字的巧合而已。 字典裡有許多冷僻字,今日已難見於普通話語文之內,惟仍保留在廣東話的日常用語中,這亦間接說明廣東話更能保存中國固有文化的優越地方。
「聾耳陳」的“陳”,其實是個“聄”字。 查《康熙》聄:《集韻》《韻會》𠀤止忍切,音軫。《五音集韻》聽也。《漢典》古同畛,舊版《商務》畛音‘疹’。舊版《廣智》軫的粵音‘診’。廣東人以姓氏當作人名呼對方時,習慣把姓氏轉讀成上聲。譬如呼黃仔為“枉仔”;陳仔自然被轉呼為“診仔”了。 因“聄”與“陳”同音,故「聾耳聄」自然被人誤會作「聾耳陳」焉。 俗語「借咗聾耳聄隻耳」,意指人佯裝聽覺不聰,以扮耳聾來聆聽,自必然是乜都聽不進耳內了。
「盲公陳」的陳,也是和一個多音多義的“眹”字有關。“眹”不太算是冷僻字,“眹”讀‘引’音時,有預兆、徵兆的意思。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懷疑“朕”原是“眹”:『眹,本作𥆵。从目灷聲。按勝字賸字皆从朕,疑古以眹爲朕。』 清代劉獻廷撰的《廣陽雜記》更斷然指出,今人誤把“朕兆”當作“眹兆”:『卷五:眹音引,目眶也;兆,灼龜也。
二者蓍見幾微,皆先事而知之。《韻》注云:吉凶形兆謂之“兆眹”。今人誤以眹為朕,又為“朕兆”,於古無據。』 既然“眹”與灼龜、徵兆有關,山人有理由推斷今日業占卦算命的人,特意以「盲公陳」作招徠,亦本於古意,只因年代久遠,“眹”的用法漸為人所忽視罷了。
“眹”字別讀‘陳’音時,則有眼珠的意思。 查《康熙》‘眹’:『《唐韻》直引切《集韻》《韻會》丈忍切《正韻》直忍切,𠀤𨻰上聲(陳的本字。)』。《說文》:『目精也。』 《周禮·春官·瞽矇註》:『無目眹謂之瞽。有目眹而無見謂之矇。』 山人按:目精,即俗稱眼珠。無目眹,即沒眼珠是也。形容盲眼,自是「盲眹」了。
又廣東人習慣呼失明男人為「盲公」;盲眼女人曰「盲婆」。後人不考,誤以“眹”為“陳”姓,以「盲陳公」不太符合粵語語法,索性更易而成今日之「盲公陳」。結果古人的「盲公眹」變成了今日的「盲公陳」了。
如此看來,俗語「借咗聾耳陳隻耳」即是“借咗聾耳聄隻耳”;「盲公陳」當是“盲公眹”無疑。
一篇題為“專家﹕我國“漢語經濟”暗淡 需加大開發利用保護”的文章,讓山人明白,漢語教育在這些專家眼中只是經濟活動。 http://www.bj.xinhuanet.com/jzzg/2012-12/01/c_113872766.htm
專家認為漢語市場巨大,現在漢語在競爭中輸了給外語,歸咎於漢語教育“費時多、收效微”逆差嚴重、外語熱潮中處弱勢及國人對漢語經濟認識不足等缺失。故應加強對漢語市場的開發、利用、保護,如拉動漢語語言內需、刺激漢語消費、推動語言就業、加強語言經濟規劃、開展語言資源調查等等。
原來專家認定今日中國人學習外語的目是“青睞”,而不是希冀通過外語吸收外國學術文化及科技知識,從而擴展個人的謀生本領。語云:“書中自有黃金屋”雖然勢利,山人深信卻是謀生金科玉律。唔使求「盲公陳」占卦指點迷津都知道,進修外語對個人力爭上游大有裨益。
他們不設法突顯使用漢語的重要性,卻搞什麼拉動、刺激、推動、規劃推銷所謂漢語經濟。依山人看,結果只會迫人「借咗聾耳陳隻耳」,愈加“青睞”外語去。
總理Julia
Gillard 昨天煞有介事以視像向國民宣佈,世界末日快要來臨,這不是千禧年危機,也不是碳稅,而是瑪雅人的年歷,它是真實的。她希望與全體人民抗戰到底。
( http://www.heraldsun.com.au/news/julia-gillard-the-end-of-the-world-is-coming/story-e6frf7jo-1226531023530 )
事後勞煩傳媒致電她辦工室核實,才知道她參加一個搞笑節目(it's just a commercial for a Triple J breakfast show),製作所說的笑話而已。
求求她別再以總理的身份說笑話了,何況她的笑話比西周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差了許多,絕不有趣。否則以後養成人人「借咗聾耳陳隻耳」聽她講話,就糟糕死了。
07/12/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