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無雷公咁遠」
不久前,中國外長王毅冀促進兩國合作關係,「無雷公咁遠」跑到加拿大訪問。不料卻被當地一女記者惹得他勃然大怒,斥責人道:“……最了解中國人權狀況的不是你,是中國人自己。你沒有發言權,而中國有發言權……。”
俗語「無雷公咁遠」的語景甚誇張,意指所說的地方實在太遙遠,就算雷公也去不到那麼遠。運用本俗語的例子,如母親知道女兒有志出國留學,於是以關懷的口吻對她說:“阿女,妳好日唔出門,點知一出門,就話飄洋過海,去到「無雷公咁遠」嘅澳洲讀書。妳曉得照顧自己咯嗱?!”
「無雷公咁遠」這句話看似是迷信語(廣東人稱天為天公,稱雷為雷公),其實與鬼神沒多大關係,有者只是與陰陽理氣有關而已。《藝文類聚‧雷於天地為長子》云:『以其萬物為出入也。雷二月出地百八十日,雷出則萬物出,八月入地百八十日』
以古人的陰陽學說來詮釋之,即雷是由潛伏於地下的陽氣,因應時候而吐露所致。雷應春暖而動,應秋寒而藏。蓋北方的雷,一般在春天陽氣啓動的二月發動,到了秋天陽氣收歛的八月而結束。
然而事有例外,南北有別。我們南方的嶺南地區則有冬雷的現象,故古人又說這是因為南方臨海,地低土薄不能固蓄陽氣,又因與太陽接近,所以地常熱,因此無日不雷。 《廣東新語‧冬雷》云:『嶺南以冬雷為常。蓋瀕海地薄,不能固蓄其火,故陽氣早洩而冬雷。又其地最下,而雷州地形如舌,吐出海濱三百里,為卑下之極,故多雷。語云:“北方寒,有無雷之國。南方熱,有無日不雷之境。”地最下,故熱,以其與日近也。與日近,故以雷近。無日不熱,故無日不雷。陽氣太盛,故奮擊而為聲耳。』
古人對雷的認識,若以今日人們對雷的知識印證之,當然不足為信。 然而我們亦不必太拘泥古人的說法,山人想指出的是,俗語「無雷公咁遠」就是基於古人如此這般的概念而產生出來的。
正如《廣東新語》云:『北方寒,有無雷之國。南方熱,有無日不雷之境。』 按其文理,「北方地寒土厚」與「南方地熱土薄」、「無雷之國」與「無日不雷之境」均是“寒”與“熱”、“有雷”與“無雷”之比對語。「國」在文句中非指國家,「國」即「境」也。
『北方寒,有無雷之國;南方熱,有無日不雷之境。』的意思是說,北方地寒,故越接近北方,則地越寒雷越少;南方地熱,故越接近南方,則地越熱雷越多,因此無日不雷。 按其理據推而論之,越北則越寒,越寒則雷越少,至終去到一個極北、極寒的地方,雷因而止息。
歸納上述的說法,廣東俗語「無雷公咁遠」,其實不過是借行雷的成因,利用豐富的想像力,巧妙地襯托出不知其遠之景況而已。
趁本篇尚有餘白,山人再多談一個與雷有關的俗語──「鴨子聽雷」。
「鴨子聽雷」是閩南俗語,它的歇後語是“有聽沒懂”。此俗語常用來形容人冬烘,聽不懂別人話裡的意思,聽了等於沒聽。
有人說「鴨子聽雷」的意思是鴨子聽到雷聲便不動,故歇後語取諧音「有聽不懂」云云。 山人則對「鴨子聽雷,有聽沒懂」另有說法。
「鴨子」其實是「啞子」的諧音。蓋「啞子」未必是聾子,俗語的意思是說,啞子雖然聽到雷聲,只是有口難言,不能道出雷聲是怎麼樣的。
「鴨子聽雷,有聽沒懂」其實即是「啞子聽雷,有聽不知道」,「不知道」即是「不懂」。「不知道」既有“不曉得”,亦有“不知如何說個明白”的意思。歇後語只不過巧用一語相關之語罷了。
山人云: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加拿大人認為關乎國家福祉的事,加拿大人當然有權向自己國家的官員提出質詢。何況民主政制下,人人享有選舉權及被選權。今日被人大罵的女記者,難保他日不搖身一變,成了明日的國家領導人。
看見王毅耍中國式官威罵:“……你沒發言權,而中國有發言權……”,便知談民主、自由及人權對此公來說,簡直是「鴨子聽雷,有聽沒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