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隻眼開,隻眼閉」
路過電器店的櫥窗,看見大電視正以3D立體效果招徠。偶得一句話──「單眼佬看3D,無眼睇渠」,可與俗語「單眼佬睇老婆,一眼見晒」作對應。蓋以目前的3D映像技術,實難滿足獨眼人士的需要。
對不願見到的人或事,採取熟事無睹的迴避態度,廣東人稱之為:「隻眼開,隻眼閉」。「隻眼開,隻眼閉」的語意含含糊糊,似通不通。然而細思之,隱隱然卻有“視而不見”的意味。 關鍵就在「隻眼」二字,按照廣東話的語法,「隻眼」既是‘一隻眼’,亦可以是‘兩隻眼’。山人認為「隻眼」在這裡當是指人的‘雙眼’而言。「隻眼開,隻眼閉」是形容人把雙眼張開,然後又閉上的眨眼動作。閉上雙眼詐看不見,換句話來說,即是“眼不見為淨”。
辭典也有相似詞「睜一眼,閉一眼」,見於民初老舍的作品中。山人懷疑老舍的「睜一眼,閉一眼」更是訛上訛的俗語。「睜一眼,閉一眼」看來像打雀,視而不見的含義似欠奉了。
俗語的來歷每多有本,「隻眼開,隻眼閉」是其中之一。一個發生於晉明帝和大臣王導二人之間的故事是其出處。首先介紹二人的背景:
晉明帝司馬紹是東晉的第二個皇帝,據說他文武兼備,性至孝又重賢才,所以甚得大臣擁戴,名臣如王導、溫嶠、桓彝都親附他,在位時平定了王敦之亂,又下詔不追究王氏家族及其黨羽,是一位很有才略的君主。可惜英年早逝,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享年廿七歲。 流傳千古的名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就是王導說的。王導是王敦之堂兄。王敦造反失敗,很大成分都是王導防範他有方而造成的。
話題轉回本篇俗語「隻眼開,隻眼閉」。晉室南渡不久,王敦以清君側為名作亂,元帝憂病而死。明帝即位後,並不因王導是王敦的堂弟而懷疑他,反而重用他輔政,終於把亂事平定了。 歷代帝王都有著一種自私心態──‘國家是自己的財富’,保障自己的權力比維護國家利益更重要。 王導平亂有功是一回事,明帝對王氏勢力因王導而日益壯大不無戒心,為求自保的結果,明帝自然設法掣肘他,因而政事上明顯地傾向於親近庾亮而疏遠王導。俗語「隻眼開,隻眼閉」就是在如此這般的情況下產生的。
《古今笑史》記載,明帝有一次命人交一封密函給庾亮,信末特別聲明“勿使冶城公知”(王導居於冶城,故被稱為冶城公)。偏偏亂子就出這骨節眼裡,不知何故,皇帝給庾亮的機密信,卻被人陰差陽錯地送到王導手上。王導打開密函一看,明月照溝渠之感油然而生,把密函重新封好的同時,也回了晉明帝一信道:“皇上的密函已伏讀過,信似乎不是給我的。密函我隨開即封,完全無睇過架。”明帝大感尷尬,有數個月不敢出來見王導。 《古今笑史》:『明帝函詔與庚公信,誤致王丞相。既開視,末云:“勿使冶城公知。”丞相居冶城,故云。丞相答曰:“伏讀明詔,似不在臣。臣開臣閉,無有見者。”帝甚愧,數月不敢見王公。』
根據山人的看法,「隻眼開,隻眼閉」是由王導的“臣開臣閉,無有見者”演化而來的:
◎‘臣’、‘瞬’二字的讀音極接近。‘瞬目’有眨眼或極短時間的意思。如《列子˙湯問》『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宋史‧韓世忠傳》『目瞬如電。』 因為是口語相傳的關係,傳音不傳字,“臣開臣閉”訛為「瞬開瞬閉」。
◎‘瞬’與‘乍’的字義及用法在某種情況下極接近,如《荀悅‧雜言》:『一俯一仰,乍進乍退』。傳意不傳字的結果,於是「瞬開瞬閉」變為「乍開乍閉」。
◎漢字裡面,有些字的發音容易轉化成廣東話的複音詞。例如‘微’字轉化成廣東話的「唔系」。同樣情況,‘乍’字發音似「隻眼」。「乍開乍閉」則訛化成為廣東話的「隻眼開,隻眼閉」。
經過一連串的語音傳訛變化,王導的“臣開臣閉,無有見者”,被轉為「瞬開瞬閉,我無睇見啫!」,再變為「乍開乍閉,我無睇見啫」,到最後變成我們今日的廣東俗語「隻眼開,隻眼閉,我無睇見啫!」了。
馬祖大師是唐朝一位高僧。馬祖知道大梅禪師住山修行,便派和尚去試大梅說:“和尚見馬大師個得什麼便住此山?”大梅答:“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和尚續道:“大師近日的佛法又變了。他現在說「非心即佛」。”大梅聽了沒好氣說:“這老漢無時無刻在惑亂人。他有他的「非心非佛」,我有我的「即心即佛」。”事後馬祖稱讚大梅說:“梅子熟了。”
山人云:馬祖日日派人四出釋法。是怪梅子未熟?抑或是怕梅子不長進,凡事「隻眼開,隻眼閉」?
26/06/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