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執條襪帶累身家」
俗語「執條襪帶累身家」有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意思。例如看見人貪便宜,花數百元買來一駕殘車,事後發覺須要不斷費錢去維修才能使用。我們便可以對他說:“你真系「執條襪帶累身家」囉!”
山人認為「執條襪帶累身家」,也如先前解說過的「風吹鴨蛋殼…」、「阿茂整餅…」、「跪地餵豬乸…」、「烏蠅嬲馬尾…」等一樣,均同屬古諺體俗語。 古諺體俗語的結構都有個共通處,就是文意似通不通,前言與後語似欠缺完善的連貫性。 例如本篇俗語「執條襪帶累身家」,竟謂因執到一條襪帶,而弄致破產。 不禁問,不值錢的日常用品多得很,何解偏偏要說“執襪帶累人身家”呢? 其實用古諺體的格式去解答,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
正如山人之前說過,古諺體俗語的特點,就是用諧音來達到話中有話的目的。 「襪帶」是本俗語的‘起興’,即以某事或某物以引起所欲言之事;俗語尾的「累身家」是言事所在,一定與諧音有關。
山人有理由相信,俗語中的「襪帶」只是語訛而已。山人認為「襪帶」應是「孭帶」。(「孭帶」是舊時婦女常用來將小孩綁在背部的四方形大布帶,使自己騰出一雙手,一面工作,一面照顧小孩。) 若將「執條襪帶累身家」改為「執條孭帶累身家」,古諺體俗語話中話的特點,即時就突顯出來了。
再回頭看俗語「執條孭帶累身家」的「累身家」。「累身家」的諧音就是「累身枷」。「枷」是古代用來束縛犯人的‘枷鎖’,所謂‘披枷帶鎖’是也。 俗語「執條孭帶累身枷」的字面意義是“一方面為了生計,一方面為了湊仔,故被迫要用「孭帶」孭仔。綁條「孭帶」在身上,就好像自己替自己套上了枷鎖一樣。” 俗語「執條孭帶累身枷」的原意即在此。
再說明白一點,俗語一方面說“綁條孭帶在身上是累身枷”;另一方面則借「累身枷」的諧音來點出所欲言的意思──「累身家」。 俗語中的「襪帶」與「累身家」扯上關係,至此明矣。
本篇既然以「執條襪帶累身家」為題材,且以兩則「累身家」故事作結尾:
⊙執個大鐘滅身家: 春秋時代,晉國四卿之一之智伯對仇由國一向有野心,只因山路崎嶇,不利進兵而已。後來想到送大鐘給仇由國君的辦法,大鐘鑄好後,派人叫仇由君修橋補路來迎接大鐘。仇由國大臣赤章蔓枝勸仇由君不要接受,因從來沒有大國給小國送鐘的,恐怕通往晉國的道路一開,緊隨大鐘而來的,便是智伯的軍隊了。仇由君不聽,赤章蔓枝知道不妙,急急忙忙駕快車投奔齊國去了。七個月後,仇由國果然被滅了。 故事見於《韓非子•說林》:『智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由之君……仇由君不聽,遂納之。赤章蔓枝因斷轂而驅,至齊七月,而仇由亡矣。』
⊙執過二寶累身家: 同樣是發生於春秋時代。虞、虢兩國是兄弟邦,互相守望相助,所以隣近的國家都不敢侵略他們。
晉獻公採納了荀息一石二鳥的辦法,讓荀息帶著他的愛馬和鎮國寶玉到虞國去獻寶,請求虞公借路給晉國攻打虢國。 虞公財迷心竅,不聽大夫宮之奇之言,竟借路讓晉國滅了虢國。結果晉國大軍回程時,順便也把虞國收拾了。
一口氣吞了兩個國家的晉獻公,高興不在話下,一面把玩著他的鎮國寶玉,一面以欣賞的目光望著他的駿馬,招招積積地道:“唔!寶玉一尐都無蝕到。只不過,我嘅寶馬就老咗尐尐。” 故事見《韓非子.十過》:『昔者晉獻公欲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虞公弗聽,而假之道。……荀息牽馬操璧而報獻公,獻公說曰:“璧則猶是也。雖然,馬齒亦益長矣。”』
山人云:有些人以為享用前人的成果是理所當然之事,亦仇由君、虞公之徒也。他們無視身邊的人事在變,時勢也在變。人家高瞻遠矚,他說「阻渠搵食」;人家據理力爭,他說「專門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