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摸底」
俗語「摸底」,是一種企圖了解敵情,刺探對方虛實的手法的名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即是此意。 例如近日中日兩國,因釣魚臺主權問題鬧得風風雨雨,各自虛晃幾招。雙方裝腔作勢,看來都是志在「摸底」,刺探對方虛實罷了。
刺探對方底細為什麼叫「摸底」? 山人認為「摸底」並非字面意義可解,「摸底」只是‘帽底’的音訛而已。‘帽底’一詞已見於隋朝人,侯白的作品《啓顏錄‧山東佐吏》一篇中。
篇中故事的大意是說,在唐山東面的地方有一名老衙吏,為人機靈,善於權術操縱,故歷任的縣令無不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上,由是生財有道家業豐厚,做衙吏好過做縣官老爺。
然而縣官究竟不能長守一地,經常被調任他方,而新舊縣老爺亦有高下之別,衙吏要摸索不同縣老爺的處事作風,可不是一蹴要就的事。時間就是金錢,為了確保能儘快地恢復歛財的機會,減縮揣摩上司的時間最為重要。這名老佐史於是想出了一套向上司「摸底」的快捷方法,利用新舊縣令交接的程序,特意弄些文牘檔案之類的東西來試試新縣令的精明度。
有新縣令上任。按慣例,老佐史必須呈交一本職員名冊給他過目,然後佐史在旁協助,按冊上名字排列次序點名給新縣令介紹。例如今次的點名簿上的姓名,次序排列是:“向明府、宋郎君、成老鼠、張破袋”。 這老佐史為了試深新縣令的英明度,宣讀人名時,故意不按冊上順序呼名字,改而先叫:“張破袋、成老鼠、宋郎君、向明君”。
所謂“名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老佐史見這名縣令竟然毫不發覺,但唯唯諾諾點頭而已。老佐史通過此「摸底」一役,已知來者只是尋常貨色,不旋踵已明目張膽地上下其手,重展其發財生意了。 《山東佐史》原文:『唐山東一老佐史,前後縣令,無不遭侮。家致巨富。令初至者,皆以文案試之,即知強弱。有令初至,因差丁造名簿,將身點過。有姓向名明府者、姓宋名郎君者、姓成名老鼠者、姓張名破袋者,此佐史故超越次第使其名一處,以觀明府強弱。先喚張破袋、成老鼠、宋郎君、向明府,其縣令但點頭而已,意無所問。佐史出而喜曰:“帽底可知!”竟還即賣之。』
‘帽底’一詞看來並非出於偶然。在稍後的周朝,武則天的從官,張元一就曾巧妙地運用過‘帽底’來嘲諷武則天的侄女周靜樂縣主。 張元一是武則天身邊的開心果,此人口舌便給,一向以取笑別人作為武則天日常尋開心的笑料。
未說張元一如何取笑這位周靜樂縣主,山人打算略為介紹一下周靜縣主的哥哥武懿宗。武懿宗這人可謂一無是處,其貌不揚不待說,身材短小又腰彎背曲,加上性情殘暴又膽小如鼠,他能當上河內王,只因為他是武則天的堂侄關係,所以張元一很看不起他。 說到帶兵打仗,武懿宗更是一團糟。有一次奉命討伐契丹賊孫萬榮,一聽見賊兵正在七百里外趕來,已嚇得棄甲曳兵聞風先遁。亂事平定後,此事在祝捷酒會中,順理成章地成了張元一博武則天爆笑的材料。
張元一在則天跟前笑武懿宗是個“長弓短度箭,蜀馬臨階騙,去賊七百里,隈牆獨自戰。甲仗縱抛卻,騎豬正南躥”。意思是說,武懿宗人矮手短背彎,騎上細小的蜀地馬也要靠階梯駁腳。帶兵打仗,未見敵人已被嚇得屎滾尿流聞風亂竄,是個沒用的膽小鬼。所謂“騎豬正南躥”,即是夾著一屁股屎朝後方退却的意思。
周靜樂縣主是武懿宗的妹妹,又矮又醜,可謂深得其宗兄的DNA遺傳基因。因武懿宗在武氏同輩中年紀最長,故武懿宗有「大哥」的稱號。 有一次武則天與周靜樂縣主騎著馬出遊,二人並排而行,命張元一詠詩。張元一自然不會放過嘲諷這位醜縣主的機會,云:“馬帶桃花錦,裙拖綠草羅。定知紗帽底,形容似大哥”。詩中大意是說,草綠色的絲質長裙穿在縣主身上,配上繫了桃紅錦絲帶的駿馬,走在路上,神態飄逸煞是迷人。點知不看紗帽底下的縣主猶可,仔細一端詳,這位姑娘的長相,好像就是我們的懿宗大哥! 張元一借‘紗帽底’來暗喻,通過「摸底」下的縣主,貌醜如鬼。一語雙關,抵死傳神之極。
‘帽底’通過上面的文字語意釋之,「摸底」乃‘帽底’音訛之變的結果。‘帽底’當是廣東俗語的「摸底」無疑。
中國水客在香港搶購嬰兒奶粉已有不少日子,奶粉價格因而竄升,導致一般市民怨聲載道。
偌大的一個國家,怎地無法提供安全可靠的奶粉給其國民養育下一代,而讓國民貽笑國際? 忽然想起一句“為人民服務”的話。究竟這個‘人民’在某些人來說,是指什麼階層的人來的?若以“觀其言,察其行”的普世人民價值尺度度之,這類‘人民’自當有其特殊的詮釋吧!
對於這類特殊“人民服務”的定義,也許唐山東老佐史的說話可以一用,曰:“帽底可知!”
01/02/2013
我現在才看到,AI 沒有給我信服的答案。看到您的文字,驚為天人!有問題求教,僅僅是點卯的順序而已嗎? 求教
回覆刪除求教不敢當。我只是說出我一些所知道的,或所相信的東西,給大家作參考資料而已。 「點卯的順序」!? 恕我不知是什麼意思?不能作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