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開口埋口」
代表中共喉舌的環球時報撰文批評英國,認爲英國應爲39名偷渡者死於一輛冷藏貨櫃車內負責。又說“歐洲國家目前普遍排斥外來移民,拒絕向他們開放本國勞務市場,一些人可能因此選擇了鋌而走險”是不當的行爲。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不相往來。』環球時報開口埋口指責別人之餘,可曾捫心自問,爲什麼總是見自己國家的人民,包括各級官員們的親屬和子女移民往英歐美,卻不見英歐美國家的人民移民中國來?
形容人重複地說著同樣的東西,或經常用同樣的東西來說事,廣東人就會用「開口埋口」作爲說話的開場白。例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反駁外國的批評時,他們開口埋口就會說:“不要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不要說三道四”、“別有用心”或“堅決反對”等等。 每當他們表示支持某人或某事時,開口埋口就會來一句:“堅定支持某某”。
廣東俗語「開口埋口」,從字面意思去理解,便是形容嘴巴張合的動作。引申而言之,可以意會是說過不停的模樣。 然而山人認爲這個解釋不是本俗語的本來意思,「開口埋口」其實只是和兩個字有關,並無他意。且讓山人先從宋人趙升的這段文字說起。
《朝野類要.宋.趙升.卷二》:『開口官 舊制,及第人帶左字,餘皆帶右字,以左字像開口也。今並不帶左右字。』
據山人的粗疏了解,宋代士人參加進士及諸科考試後,若考試合格,賜進士及諸科「及第」。從考試不合格中再錄取的進士及諸科人,則賜「出身」或「同出身」以示區別。如北宋初年,將進士及第者以其優劣定三等。第一、二等爲「進士及第」,第三等爲「同進士出身」。淳化三年,又將進士分爲五等,一、二、三等賜「進士及第」,四、五等賜「進士出身」。
宋代士人考試「及第」後,不必經過吏部考核,即可直接授予官職。《朝野類要》所說的「開口官」,就是指「及第」後隨即授予官職的士人。
『「及第」人帶「左」字』,即是官銜帶左字,如左宣教郎、左宣義郎、左文林郎,左從事郎。
『餘皆帶右字』,即是其餘如「出身」或「同進士出身」的人則賜帶「右」字。「出身」和「同進士出身」等士人要當官,則必須經過吏部考試才可進入仕途。
所謂「開口」,是因爲「左」字內的「工」字,以行書來書寫時,字形似「口」字不埋口之故。反過來看「右」字,「右」字的「口」字,顯然是埋口的了。
廣東俗語「開口埋口」,說穿了,其實它的意思是:“左一句,右一句”而已。 當廣東人說:“家下香港啲警察「開口埋口」話上街示威的民衆暴力,其實渠哋先至系就最暴力。”其書面語即是:“現在香港的警察,左一句說人暴力,左一句說人暴力,其實他們自己才最暴力。”
時勢所迫,開口埋口都要講政治。
⊙適者生存
一名裁縫和相士正在談論他們怎樣迎合時勢改變的經驗。裁縫說:“以前我幫人縫製半透明的縐紗衣服時,一定要有衣裡。如今通通都不用衣裡了。 幫人做薄而貼身的紵絲衣服,本來不應該用裡的,現在反而全部都有裡了。有裡的做到變無裡,無裡的攪到變有裡。因此要改!” 相士說:“我幫人睇相亦要改。往日都是方面額闊的人才做官,如今全是尖頭額窄,會鑽剌的人才可以做高官。” 原文見《笑林評.明》:『一裁縫與相士議改生藝。相士曰:“何故?”裁縫曰:“縐紗該用裡子,今皆不用。紵絲不該用裡,今反用之。有裡的到做沒了裡,沒裡的到弄得有了裡,因此要改。”相士曰:“我也要改。當初頂平額闊的做官,如今頭尖會鑽剌的做得好官。”』
山人云:看看環球時報的社論,再看看現今聖上欽點的官員的模樣。我有點懷疑,本篇本字不是明朝人寫來揶揄人的。
⊙元妃大姬愛跳舞
𤬄里子走去見管轄艾邑的大夫,向他說:“日前你的左服馬病了。獸醫建議要用生馬的血才能醫治好你的馬。你的養馬人使人來求我,希望用我驂馬的血來醫好你的馬。我對他的要求感到很爲難,最終也拒絕了他的請求。”大夫聽過瓠里子的說話道:“要殺一匹馬來救一匹馬,太不近人情了,我怎敢作出如此的要求啊!”瓠里子道:“我私底下亦曾懷疑過,到底這是不是你的主意。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你的心意,正好趁此機會請教你一個問題。 我知道,一個國家必須擁有農民和軍隊才能生存。農民生產糧食,軍隊捍衛家園,農民和軍隊同樣都是你的子民,對嗎? 故此,如果兵力不足,農民就得不到有力的保護;農民不足,軍隊就沒有充足的糧食。軍隊和農民有如你的手和足,缺一不可,明矣。 但是現在我見到的是你的軍隊正在殘害你的農民,而你又不制止。我知道農民和軍隊發生衝突,農民必定吃虧,結果必然妨礙到農民的耕作,這是只知有手而不知有足的弊病。這情況一如你的養馬人,他只見到你不能沒有服馬的景況,卻見不到我亦不能沒有驂馬的景況,這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的。 從前有位陳胡公,他寵愛的元妃大姬喜歡跳舞,於是使人盡將宛丘一帶的桑樹拔光,改種柳樹,結果嘗到了沒桑葉養蠶的苦果。 你縱容軍隊欺壓農民的事,使我越想越替你心驚。” (原文見《郁離子》祛蔽 『瓠里子之艾,謂其大夫曰:“日君之左服病,獸人曰:‘得生馬之血以飲之可起也。’……兵之與農,猶足與手,不可以獨無也。今君之兵暴于農,而君不禁;農與兵有訟,則農必左,耕者困矣!是見手而不見足也!……昔者陳胡公之元妃大姬好舞,於是宛丘之人皆拔其桑而植柳。僕竊為君畏之!”』
山人云:本故事令我聯想起今日林鄭管治下的香港。不知道北方的大人可明白「見手而不見足」的問題嗎? 但願不要學陳胡公的元妃大姬,只顧跳舞,不理蠶桑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