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金菠蘿」



廣東俗語:「金菠蘿」
    
墨爾本的夏天,雖間有火熱的日子,亦有其可愛之處。一踏入一月中,各式生果魚貫上場,我家後園的杏吃完,又來了綠布林,接下來是桃,市集上更有舶來果品參預獻媚,可謂老饕不遠門,能嘗天下果也。今年市集上的菠蘿(鳳梨)既多且美,菠蘿香飄送,有若美人流星送目,雖懶慢不交一語,已教人有一親芳澤的慾望了。塗辣椒鹽吃菠蘿可增鮮味;挖空的菠蘿殼盛炒飯別有一番風味。成熟金黃的菠蘿使人想起廣東俗語的「金菠蘿」。  
芳香金黃的菠蘿與廣東俗語「金菠蘿」沒有關係,兩者的發音亦有差別芬芳馥郁的‘菠蘿’讀“波 lo4”;俗語「金菠蘿」讀“金波Lo1。 
廣東人愛以「金菠蘿」呼備受長上溺愛的後輩,意謂其人被愛護程度如金玉珠寶也。有人而認為「金菠蘿」即是古代貴族飲酒用的金製器皿‘金叵羅’;亦有人取其精緻可愛之意,認為竹製盛器‘金笸籮’即是「金菠蘿」。詳情可在網上搜尋,不再累贅了。   
山人對俗語「金菠蘿」的來歷卻有不同的看法。山人認為「金菠蘿」原是‘摩羅’,‘摩羅’是前人用作拜七姐祈福的泥公仔。 ‘摩羅’湮沒在歷史的大洪流,正反映出七夕這節日隨著工商業的發達,社會結構的改變而漸入式微。 山人童年時過七巧節的點滴,可堪說明好些民間習俗,已在不知不覺中被人遺忘了。   
我家七月初七夜拜七姐只限於家中女姓成員參加。七夕夜在廳前向空處,以大圓桌佈置鮮花、香燭、茶酒、菱角花生及合時瓜果糕點之物品,‘七姐盆’更是必備之物。‘七姐盆’是一個紙製的大面盆,盆內羅列著紙製的髮梳、脂粉水粉,梳妝鏡等女性化妝用品。 拜祭七姐的儀式,隨著當天午夜火化七姐盆後而宣告結束。祭祀結束才是我們男孩子期盼的好時刻──可以大吃一頓也。年年如是,習以為常。   
有一年,不知外婆那來的興致,於拜祭期間,對我們說起年青時與同村姐妹在鄉間的‘女屋’拜七姐的往事。所謂‘女屋’,即是未婚女子同起居的地方。至於外婆因何以入住女屋,則不得而知了。 她說拜七姐除了互相比較針黹功夫之外,還可以作法請神降壇遊戲。有一次請來了豬神,結果一位被神降身的姊妹被弄去吃了一頓餿水;有一次請了檯神,偌大笨重的酸枝檯,竟被三個姑娘各以指拈著檯的一角在屋內游走……。她們又請七姐降壇,她就曾有過如幻似真遊仙宮的經驗。 外婆娓娓道來,聽得姐姐神往不已,即時央她施法讓她一試,經不起我們一眾推波助瀾,她終於答允一試。 但見她一面唸咒,一面以手上一把燃著的香,不住地在伏在大圓桌上的姐姐頭上盤旋作法,煙霧迷漫十分詭異,可惜弄了許久也沒有成功,她說咒語已記不齊全了。 鬼神之事我們不必深究,那次拜七姐的神祕經驗,卻讓我知道七巧節也包含了濃厚的巫祝色彩。 
話題轉回廣東俗語的「金菠蘿」。 山人認為俗語「金菠蘿」原是七巧節時用來拜祭七姐的一個泥小孩‘摩羅’。經過祈福後的泥‘摩羅’被視為是吉祥物,送給已婚婦女寓意仙姬送子。 又因七巧節是婦女展示精湛手工藝的日子,本來是泥做的‘摩羅’,順理成章地成為富貴人家的婦女費心思,顯巧功的現成東西,於是乎不惜工本地以黃金珠玉等貴重物品加以裝飾。結果泥做的‘摩羅’遂搖身一變而成為金碧輝煌,珍貴無比的‘金摩羅’。
俗語「金菠蘿」大概是泥公仔‘金摩羅’語訛的結果。類似的民間傳訛例子比比皆是,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祀奉大詩人杜甫的溫州‘杜十遺廟’,竟被人訛為‘杜十姨廟’。據《古今笑史》說,這位‘杜十姨’更因此被邑人許配給祀伍子胥的“五撮須相公廟”。大詩人杜甫尚且慘被人「變性」和「迫嫁」,我們這位名不經傳的「金摩羅」,不過是被人訛傳了個名字,又算什麼一回事呢?
‘金摩羅’讀音甚接近俗語「金菠蘿」,既具有天降麟兒的含義,又是個金雕玉砌,精緻可愛的公仔,如此觀之,‘金摩羅’顯然就是我們廣東人的「金菠蘿」了。‘摩羅’一詞見於明人筆記,張岱的《渡航船》:『摩羅 泥孩兒也。有極巧飾以金珠者,七夕用以饋送,以作天仙送子之祥。
18/01/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