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閉門一家親」
執筆時,澳洲又換了新總理。屈指一算,五年內換了三位總理,不可謂不頻繁。無他,總理是由其黨內之下議院議員選出來的,而下議院議員則是由人民直選出來的,一旦總理的政策不被人民接受,下議院議員為了保障自己來屆仍獲選民支持,撤換總理以挽回民望是自然不過的事。民主政制的優點,就是人民擁有制衡政府的力量,無形中減少了管治者濫權,私相授受,亂攪「閉門一家親」的機會。
廣東俗語「閉門一家親」的字面意思淺易明白,即是說“閂了門後,大家的關係就親密如一家人”。簡而言之,便是攪小圈子。再說得明白點,就是拉關係,分親疏,排外是也。
然而問題又來了,為什麼這個俗語一定是「閉門一家親」,而不是「同屋一家親」,抑或是「同住一家親」呢?反正意思都差不多吧!
正如山人之前說過,古俗語其來必有故,絶非胡亂堆砌而成的。只因年代久遠,句中文字往往被人篡改或誤傳,所以不易被人拆解而耳。
本俗語「閉門一家親」亦不例外,山人有理由相信,「閉門一家親」的語法也是被人簡化過的,俗語的本來面目,應該是「閂埋門是一家親」。
「閂埋門是一家親」的語法,驟耳聽來儘管比「閉門一家親」累贅而且俗氣,其實它是一個經過仔細琢磨的俗語,非如此不能解釋其構成的因由。 不知何故,近今的人好非古,動輒更易前人的筆墨,尤愛以字典的讀音來正傳統廣東話的讀音,卻忽視了廣東話某些不易為人知之因素,如忌諱之類,如將“糾正(音斗正)”改讀「狗正」;將“搶購(音搶扣)”改為「搶救」;“擴大(音抗大)”改為「槨大」(卻不知廣東人諱棺槨大)。最明顯的忌諱例子,莫如北方人的“箸子”,廣東人則改為「筷子」(廣東人近水,划船怎能‘停住’?);北方人稱抹枱用的布為“幡布”,廣東人則叫「抹布」(坐船誰不怕翻船?)。其實錯與不錯,在乎知與不知之間而矣。山人認為任意篡改傳統語音或古語的行為,等同杜絕了後人研究傳統文化的途徑。
言歸正傳,要解析本俗語構成的因由,必須先從俗語中之關鍵字──「閂」字說起。“閂”字音‘山’,廣東人習慣用「閂」代替北方人的“關”,如閂門、閂窗、閂燈、閂電掣、閂風扇等等。
「閂埋門是一家親」其實亦是一句諧音俗語。俗語的本來文字,應是「閂,微門字一加進」,意指『門』字下面加進『一』字,便成“閂”字。“微”字是助語詞,即廣東話“咪系”的意思;“進”字則應讀高一點,音‘準’。 用廣東話來說:“『閂』,咪『門』字『一』加進。”然後取「閂微門字一加進」之諧音,便成了本俗語「閂埋門是一家親」了。
歸納上述的剖析,可知這句俗語是以諧音的方法設計而成的,俗語之文字缺一不可,「閂門」不能被「閉門」取代,更不能被其他文字替代,就是這個道理。俗語一語相關,充分顯示出古人巧用文字及語音的造詣。
俗語「閂埋門是一家親」有攪小圈子的意味。且以一個關於小圈子的故事作結尾。
清代才子袁枚在金陵居住時,曾養過一隻羊。一日,住在他隔鄰的老園主向他投訴,他的羊吃了他園裡種的菜。袁枚以為他是普通鄉下人,於是想用「園」字的解字方法來開他玩笑。他說園主的菜園四周都沒有圍牆,不能算是「園」。他的羊並沒有闖入他的菜園啊! 這位老園主也是風雅之士,聽過話後,也以解字的方法來幽袁枚一默,道:“汝亦知「園」字內為何字?築圍僅能防外,不能防圍內也。”老園主妙用「園」字內的「袁」字來諷袁枚,登時把袁枚難倒了。
山人也借老園主的話來釋「国」字。国內之王確實貪多了「一點」,築圍僅能防外,不能防圍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