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食米唔知價」

 

廣東俗語:「食米唔知價」

不知何故,近來香港不時有建制人士出來發表對香港經濟前景睇淡的言論。日前更有人明言,香港未來10年唔係咁容易捱,呼籲港人應調整心態,趁香港還是較發達經濟體時勿「躺平」,要「地獄式工作」,殺出血路云云。 山人覺得奇怪,乜由中共領導下的新香港,唔系話「由亂到治,由治及興」咩?

廣東人有一句譏笑人不通世情的俗語「食米唔知價」。「食米唔知價」的字面意思很淺白,意指其人只識吃飯,卻不知米的價錢。寓意其人只知坐享祖宗積下來的福蔭,不知有其他。 

廣東俗「食米唔知價」的意思雖然淺白,但語境欠缺慎密,未能達到俗語應有的基本哲學邏輯要求。試想想,米和其他日用必需品一樣,價格常常㑹因供求的多寡而有所升降,人們食米而不知米價,何足大驚小怪?! 山人認爲,如果硬要說「食米唔知米價」合理,倒不如改說「食海鮮唔知價」合理得多。 故此山人相信俗語「食米唔知價」只是一個口語訛誤的產物而已。 提外話,最近中國大陸流行的「砸鍋賣鐵」,亦是一句莫明其妙的說話。若然急需現金周轉的話,乾脆拿家中的鐵鍋去當廢鐵賤賣便算,誰還會白費工夫,先將鐵鍋弄破才賣的呢?

山人認爲俗語「食米唔知價」,本自魏晉南北朝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書中的一節小故事:

簡文帝司馬昱是東晉第八位皇帝,他有一次出外遊玩,看見田中種滿青青的禾稻,不識是什麼植物,問身邊的隨從是什麼草?隨從答是稻草。 簡文帝聽後感到十分羞愧,返回宮中三日不敢出來見人,自責道:“天下間那有人長期依賴米來養命,卻不識米本來出自何處?” 原文見《世說新語.尤悔》:『簡文見田稻不識,問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簡文還,三日不出,云:“寧有賴其末而不識其本?”

山人按:簡文帝知恥,不忘本。反觀今日有人好大喜功,他靠的是人民稅收來養命,自己攪不好經濟,卻敢厚顏地叫人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要能吃苦”虧他說得出口這種屎話。

話題轉回本篇俗語,根據上文可知,俗語「食米唔知」應該是「食米唔知」。一字之差,語境便大不同了。 查字典「」字,音‘價’,《說文》槀,稈也。禾之秀實爲,莖節爲禾。箋云。,禾也。謂有稿者也。莖節爲禾。全體爲禾。渾言之也。稿同槀《顏師古注》:『禾稈也。稻草的莖稈。耕稼,耕田種植。』 ,即是指整株稻草而言,明矣。

廣東人笑人「食米唔知」,即是指其人日日食米,竟然不知米是從禾稻得來的。嘲其人不知世界艱難,只知揮霍祖上積下來的福蔭,卻不曉得錢是如何得來的。 今日那班新香港權貴亦屬「食米唔知稼」一類,竟不知昔日的香港是靠什麼本領而成爲東方明珠的。

 

茲送上三則故事和讀者們分享:

親自策劃,親自指揮 

陵雲台觀景樓的建築結構異常精巧,所用木材事前都經過嚴格的挑選,先秤定各木材的重量,然後才用來建造樓臺,絕對不容許有絲毫差錯。陵雲臺很高,常隨風搖晃,令在樓上的人有驚不安的感覺,但始終不會有倒塌的危險。曹丕長子魏明帝曹叡曾登上陵雲臺觀賞,怕樓臺搖晃不安全,命人用大柱支撐來穩住它,不料樓臺即時崩坍。有人說這是因爲樓臺承重力失去平衡的緣故。 原文見《世說新語.巧藝》:『陵雲臺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山人云:獨裁者的毛病就是愚而好用事,愛外行領導內行,不懂裝懂亂攪人家的專業工作,試問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如何能得到發展的呢?

 

起草稿 

明朝有一位仁兄名叫陳東,他在蘇州做官時,有人因罪被發配到邊疆去,按例要他批示在犯人面上剌字,一時興到,命人爲他剌上「特剌配」三字剌完字後,他的幕僚發覺很不妥,走去告訴他說:“凡用「特」字,即是犯人罪不至此,是朝廷出於一時權宜之計而施為,所以才得用「特」字。一般官員是無此權限的。”陳東大驚,立即命人在犯人改剌一遍,將原先「特剌」二字抹去,改剌「准條」二字。 後來有人將他推薦給朝庭,朝庭問:“此人是不是在犯人面上起草稿的那位? 原文見《古今笑史.明.馮夢龍》:『陳東官蘇州時,因斷流罪,命黥其面,有「特刺配」字。黥畢,幕中相與白曰:“凡言特」者,罪不至是,而出於朝廷一時之旨,非有司所得行。”東即以「特刺」改「准條」,再黥之。後有薦其才於政府者,曰:“得非人面上起草稿者乎?”

山人云:莫笑!莫笑!一人獨大的管治模式,就是做官有任性的本錢。小官陳東可以任意在犯人面上起草稿,爛尾帝自然亦可以任意在國家政令上玩川劇變臉。小官小災難,大官大災難。

 

聾的傳人

春秋時,公叔文子在楚國做了三年令尹,人民無人敢入公堂告狀,公叔子走去對公叔文子說:“太過嚴了!”文子道:“朝廷的法律嚴厲,怎會妨礙管治國家呢?”公叔子道:“管治太嚴,則人民就躺平不作聲。人民默不作聲,管治者就聽不到真實的聲音。上聾下啞怎能算是國家大治呢?正如順著線步縫紉,就可以縫紉成帷幔;糧食一升一斗地存入倉庫,倉庫最終便填滿;眾溪匯流在一起,便可以形成爲大江大海;明君廣納大眾的意見,可以廣納諫言而不用,但從來不會拒絕接受別人的進言的。” 原文見《說苑.劉向》:『公叔文子為楚令尹三年,民無敢入朝,公叔子見曰:“嚴矣。”文子曰:“朝廷之嚴也,寧云妨國家之治哉?”公叔子曰:“嚴則下喑,下喑則上聾,聾喑不能相通,何國之治也?順針縷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實倉廩,並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嘗有所不受也。”

山人云:人民躺平不作聲叫做由亂到治,由治及興」;上聾下啞叫做「聽黨話,跟黨走,要啞吃苦」。公叔子滿腦子不合時宜,應該拉他接受爛尾帝的愛黨愛國思想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