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契弟」



廣東俗語:「契弟」

談「契弟」,山人想起兩個明朝人的幽默周文襄是明朝一位能幹的官員,他在姑蘇做官時,有一天忽然接到報告說有男人產子。周文襄風趣,但以訓誡的眼光盯著諸後輩說:“汝輩慎之!” 又王安石撰的《字說》向來都被人笑柄有名叫葉仲子的人與朋友討論這書的妙處,言談間有人以‘痔’字來考葉仲子,有名叫沈伯玉的人在旁笑答道:“‘痔’字不難析,因此地系和尚經常出出入入之處,故從寺也。”眾人一時大笑。其中有位年輕人不明白,追問葉老。葉老說:“異日汝當自解!”
廣東俗語「契弟」一詞在傳統的粵語中,是專指男同性戀者而言。若純粹是結義金蘭兄弟的話,年長者則改以「契細佬」稱呼年幼者。 時至今日,好龍陽的人已被改稱為同性戀者,「契弟」的含義全視乎說話者的態度和語氣而定,絕非單指好男風而言了。 例如人慨嘆工作繁重,自嘲賤役不如,曰:“做「契弟」咁做!”;又如好朋友道左相逢打招呼,劈頭一句話:“咁耐冇見你個「契弟」,發達唔識人呀?!”雖語帶鄙俚,卻有親暱的意味;若用來罵人的話,「契弟」則是指被罵者品格卑下,是個無恥之徒。
「契弟」一詞的來歷甚神祕,一般的說法總圍繞著通好、契交的意義上去。然而類似的詞語如「誼弟」、「義弟」均有結拜的意義,何以我們偏以「契弟」呼對有龍陽癖的人,而不及其他? 為此,山人對此說法持保留的態度而已。  
個人認為「契弟」的來歷並非如其表面的字義那樣簡單,其中必有深意。類似的例子如山人以前談過的廣東俗語「黃綠醫生」,衣黃、衣綠神就隱喻著五臟六腑受鬼神作祟之意。五色相屬五臟之說散見於古籍之中,《太平廣記》是一個例證。 同樣道理,閩粵人士好巫祝,凡事不順必祈求神靈庇佑,故山人認為「契弟」一詞亦是基於這種民間習俗下產生的。 
為了解說對「契弟」來由的看法,山人有必要先從清人俞蛟撰的《春明叢記》摘錄下來的故事〈聾隸〉說起: 
故事發生位於清代京師直隸,河間府轄境內一個名叫獻縣的地方。俞蛟據當地土人說,獻縣的城隍廟曾一度香火鼎盛,廟內當時有一昂首注目,貌似聽人細訴的泥塑衙差神象,相傳此神專門撮合同性戀者「癡男怨女」式的好事,有求必應,故甚受此類人士歡迎。據說祂耳聾,所以稱之為‘聾隸’,膜拜此神的方法亦很特別,除了焚燒楮鏹外,還要在祂耳邊低聲禱告才行。 直至後來有位姓戈的人,因苦追一名年輕人不遂,打算向‘聾隸’求助之際,竟在廟內被人殺了,並一把火把廟燒掉。 城隍廟後來得到重建,‘聾隸’亦重新塑,神態則改作斜視側耳傾聽狀,可惜已不再靈驗了。   
嶺南潮洲揭陽縣城隍廟也有一位稱‘三官’的‘聾隸’神,亦專門替那些追求「女友」不遂的同性戀者撮合好事,據說也十分靈驗。祈神的方法與北方獻縣的‘聾隸’雷同,先以手指挑‘聾隸’的耳竅,然後緊貼祂的耳朵,低聲向祂禱告,如此便可從心所欲,事成後要以牲醴答謝神恩云云。 山人懷疑這位‘三官神’本來就是北方獻縣傳過來的‘聾隸’。 《春明叢說‧清‧俞蛟》原文:『聾隸:直隸河間府獻縣城隍廟,泥塑皂隸,昂首注目,狀若傾耳而聽。相傳隸兩耳無聞,善為人作“龍陽”之媒。焚楮鏹,附耳私語者,實繁有徒……。 嶺南潮洲揭陽城隍廟亦有聾隸。人俱呼為“三官”。有調孌童不得者,焚香隸前,以指抉其耳竅,吻近竅,密禱之,事無不諧。諧後酬以牲醴,肩摩踵接,日夕不休。……』 
介紹過‘聾隸’的故事,或問故事中的‘聾隸’與廣東人的「契弟」有何關係啊? 其實一切都是音訛的錯,且讓山人仔細道來。 
廣東人習慣把‘祈神’說成是‘拜神’,故容易把這個‘祈’字忽視了。又以前的廣東人擔心孩子難養,便想到讓兒女‘契神’,冀契爺保佑子女健康長壽,說穿了不外乎是把‘祈神’音訛為‘契神’罷了。 同理,‘拜聾隸’即是‘祈聾隸’。‘祈聾隸’的語音甚接近‘契聾隸’。 又因「契聾隸」的語音甚接近‘契卵隸’,‘契聾隸’容易讀成是‘契卵弟’。由於‘契卵弟’十分不文,故被人省去中間的‘卵’字,所以便成了今日的「契弟」了。無巧不成書,這個經過改裝了的「契弟」恰巧與分屬結義兄弟的‘契弟’相同,故順理成章地被人以訛傳訛,把兩者誤會是同一個「契弟」罷了。

明人筆記《快園道古》有一段關於嚴嵩的故事可以一說。明朝大奸相嚴嵩擅國政達二十年,權傾天下,故希望能巴結他的人自然很多。 有一年他生日,一眾大小官員趁著這難得的機會,爭先恐後上前向他祝壽獻媚,人群差點把擺滿大堂的菊花都壓扁了。 當時有位名叫陸平泉的士人目擊此種醜態,只得退到人群的後面,語帶調侃地說道:“不要擠壞了陶淵明。”
山人云:陸平泉太不了解陶淵明了他老人家豈會怕被人擠壓的?他只是怕「折腰」罷了
24/05/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