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人蠢無藥醫」與「盲塞」

 

廣東俗語:蠢無藥醫」與「盲塞」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對人說,要加強推動國民教育,加深學生對國家產生歸屬感,當國家有需要時,就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國家發展云云。 哦!原來一直以來,我們不喜歡烏蠅曱甴老鼠,就是因爲缺乏灌輸認識它們的教育所致。 《周書.泰誓》云:『撫我則后,虐我則讎』,意思是說,誰愛護我們,誰就是我們的君上;誰暴虐我們,誰就是我們的敵人。 唯有愛才能使人產生歸屬感呀,蠢材!

廣東人形容人愚蠢,缺乏分析能力,難吸收新智識,就會用「人蠢無藥醫」這句俗語來形容他。「人蠢無藥醫」的意思很淺白,即是愚蠢是無藥可治的疾病。

「人蠢無藥醫」亦是有出處的,可見於《列子.仲尼》一篇的寓言中。山人且將這篇文字用白話文說出來供讀者們參考:

龍叔對文摯道:“素仰先生醫術高明,不知先生能治好我的病嗎?”文摯道:“恭敬不如從命。不如請你先告訴我你的病情吧。”龍叔道:“不知何故,我對周邊發生的事情了無感覺。我的鄉里稱讚我,我一點也不感到高興;人人毁謗我,我亦毫不感到恥辱。 我對得或失毫不動心。生與死,貧與富對我來說,亦毫不介懷。 在我眼中,萬物爲一體,人是豬,豬亦是人,我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另外一個人,和我毫無關係。 家對我來說,只是一個臨時的居所而已。我住在家中就好像住在旅店一樣陌生。 我對家鄉毫無親切感,家鄉在我眼中亦是一個陌生的外國地方。 我嘗試過用許多方法去改變自己,可惜完全無效,奬賞不能激勵我,刑罰不能約束我,盛衰利害不能改變我,悲與喜也無法使我轉變。 以我現在這副德性,固之然不可以出仕做官,不可以交朋友,不可以養妻活兒,更談不上駕馭奴僕了。 依先生看,我患的是什麼病呢?需要吃什麼藥才可以治好我的病呢?”

文摯於是叫龍叔站在背光之處,然後從暗處朝他身上望去,觀察了一會兒後,說道:“嘿!我看過你的心了,是虛的,差不多有聖人一樣通空的心! 先生的心有六竅已經通了,只有一竅不通。 心竅通本來是象徵聖人智慧的,可是現在你竟然聖人的智慧是個病,也許這就是你所說的病狀吧! 恕怪我醫術淺陋,我實在無法醫好你這個病。” 故事原文:『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凡此眾庶,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僕隸。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

題外話,成語「一竅不通」就是出自本故事的這句話:“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

《通俗編.卷七.文學》亦云:『〈呂氏春秋.貴直論〉紂殺比干而視其心。孔子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云:“紂心不通,安於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

山人認爲孔子的說話,並非如高誘所指的紂王之心不通。蓋古人認爲“事君不得進其言,則辭其爵;事君不得行其義則辭其祿”,意思是說,臣下有諫言而君上不肯聽,身爲人臣就應當引退。孔子是說,假如比干聰明的話,及早急流勇退,就不至被紂所殺了。

話題轉回本篇俗語,廣東人的「人蠢無藥醫」,其實即是成語「一竅不通」。只不過兩者的著眼點各有不同,故此說法有異而已。廣東俗語「人蠢無藥醫」所說的是由這一句話而來:『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

此外,我們廣東人也有一個形容人極端固執的俗語——「盲塞」。例如其人極端固執,無論如何都不肯聆聽別人的意見,就會如此說:“渠好「盲塞」架,無人勸得渠惦架,渠死都要將啲家產清零爲止架。”

山人認爲「盲塞」是「蠻塞」的語訛之變。而「蠻塞」是由「悍塞」轉變過來的。悍」與「蠻」在我們的口語中常常混合使用。「塞」自然是指塞竅了

「悍塞」見於《後漢書.烏桓鮮卑傳》。文中大意說,烏桓族本來是東胡人,漢初時被匈奴所滅,其族人便聚居於烏桓山一帶,遂稱爲烏桓人。烏桓人善騎馬射箭,以打獵及遊牧維生,居無定所,住東向的蒙古包,食肉飲乳酪,穿毛皮衣,尊敬少壯而賤視老弱,性格「悍塞」不講道理,一怒之下可以把父親殺掉。 原文《後漢書.烏桓鮮卑傳》:『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貴少而賤老,其性悍塞,怒則殺父兄……』 

觀其上文下理,文中的「悍塞」,用我們廣東人口中的「蠻塞」去解釋,十分貼切。

 

茲送上一則故事給讀者分享:

舟師教育 艾子看見有人步行,打算搭渡船從呂梁到對岸的彭門去,於是給船伕五十文作爲渡河費用。船伕道:“凡不帶行李搭客,每人收費一百文,你尚欠五十。不如你幫我拉船纜作補償,從這裡拉到彭門去,我少你五十好了!” 《艾子雜說.蘇軾》:『艾子見有人徒行,自呂梁託舟人以趨彭門者,持五十錢遺舟師。師曰:“凡無赍而獨載者,人百錢。汝尚少半。汝當自此為我挽牽至彭門,可折半直也!”

山人云:送子弟上學,目的是希望他們識字明理,卻換來被人灌輸一些準備做別人韮菜的舟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