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廣東俗語:「嬲」與「惱」



廣東俗語:「嬲」與「惱」

新年假期,最宜談吃喝玩樂山人談的「嬲」字可不是一般廣東人慣常使用的‘嬲人’生氣語山人想說的是朋友間相互邀約時說的,諸如“我嬲你去街”之類的「嬲」,而不是如一雙男女鬧脾氣,女的不滿男的老把目光遊移在其他美女身上,蠻有醋意地抗議道,“我嬲鬼死你!”的「嬲」。 此外,「惱」字也和「嬲」字一般,同樣都具有‘邀約’的意思。然而「嬲」和「惱」字用作‘邀約人’的用法,在今日的粵語會話中,差不多已不常見用了。 
「嬲」字,當用作表達忿怒時,在廣東話中只讀作‘nau 1’音而耳。 然而這個「嬲」或「惱」字,若用作‘邀約’時,除了可以讀‘nau 1’之外,還可以讀‘nau 3’。 比喻說“阿珍雖然冷傲,我仍然想試下嬲(nau3)渠出來睇戲食飯。” 這句話語中的「嬲」字,只有邀約人的意圖,可絕對談不上有絲毫忿怒的意味了。  
「嬲」字用作邀約人的用法,兩見用於《子不語‧清‧袁枚‧卷22‧吳生兩入陰間》,和《卷24‧狐仙開帳》二篇之中。 而「惱」字則見於《太平廣記‧李宗回》一篇之中。這三篇故事的情節趣怪詭異兼而有之,山人認爲把故事融會在解說「嬲」字之中,可增加閱讀上的趣味感。 

《子不語‧卷22‧吳生兩入陰間》:『吳遂懇其攜往陰司,一與妻見。朱云:「陰陽道隔,生人尤不宜濫入。老相公侍我甚好,我豈肯作此狡獪?」吳之不已,朱云:「此事我不為,相公果堅意欲往,可往城裏太平橋側尋丹陽常媽,許以重資,或可同往。」吳欣然。』 
據《子不語》的作者袁枚說,這故事是當時名篆刻家法嘉蓀告訴他的法嘉蓀的表親是故事主人翁吳生的嬸母,他的嬸母正是當日受吳生囑咐守護睡房的人。言下之意,大有並非一般以訛傳訛的故事可比。 
故事中的吳生夫妻本來十分恩愛,由於妻子突然身故,吳生爲此而傷心不已。 知道城中有一位姓朱的人是陰界的衙役,可以進出陰陽二界,因而極力懇求這人帶他到地府與亡妻相見。 這位姓朱的人,一向敬重吳生的先父和先祖父的爲人,是有德行的教育工作者,由於深知生人擅入陰間的害處,故此不願做出不利吳氏後人的事情。 後來經不起吳生屢次「」他幫忙,只得介紹他到城中太平橋側找一名叫常媽的人幫忙。 重賞之下,常媽果然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叮囑他在前赴陰間的昏睡期間,房中各物不得被人移動,否則人便永不能還陽。 
吳生先後兩次到陰間與亡妻見面。 在約定的日期之前,吳生訛稱有重病,必須靜養,期間嚴禁人進入他的房內移動各物,叮囑嬸母代爲鎖好房門。 
第一次的過程十分順利,但覺常媽化作黑煙引領吳生從自已的睡房窗隙縫間走出屋外。一路上,黃沙迷漫不辨方向,但見沿途的街道建築一如人世間無異。 二人最後來到一個充滿紅水,佛家稱爲『血汙池』的地方,池中都是一些哭哭啼啼的婦女據說凡是生前虐待過婢妾的婦女都要在這池中受罰她們所犯的罪行程度,視其在池中所站的深淺位置而定吳生的妻子生前雖沒有虐待過婢女,因前世曾犯此惡行,亦見在池中受罰。 吳生事後昏睡到了中午方才醒轉過來。到過陰間後的吳生,身體異常虛弱,面色黃白,要經過好多天才能復原。
一個多月後,吳生又想再見亡妻一面,這次付給常媽的酬金更多。可是這次卻出了意外,常媽領著吳生行了才一里遠,便突然撇下他逃去了。原來是吳生在陰間的祖父發現了他們,吳生除了被其先祖父責罵之外,還被狠狠地摑了一巴掌,並命鬼僕即時遣送他還陽,聲言若再重犯的話,必告到陰司斬殺常媽。 吳生醒來後,發覺左邊臉頰青腫一片,痛了許多天才復原。自此以後,他的精神便大不如前,兩眼呈藍色,每天一過中午便常常見到鬼物。       

《子不語‧卷24‧狐仙開帳》:『和州張某,作客揚州,寓興教寺。寺中僧舍,素有狐仙,無人敢居。張性落拓,意往居焉。未三日,果有一翁,自稱吳剛子求見。揖而與言,風采頗異,能知過去未來之事。因問:「可是仙乎?」曰:「不敢。」張故貧士,意欲交結之,以圖富貴,遂設酒食,與之飲宴吳亦答謝未半月,張力竭矣,而吳之酒饌甚豐。張遂起貪念,終日「」其設席。吳作主人,亦無吝色。如是者月餘,吳忽不至。時遇黴雨,張開箱曬衣,則全箱空矣,中書一帳,並質錢帖數紙:「某日雞魚若干,某日蔬果若干。」皆典張之衣服而用之,筆筆開除,不空設一席,不妄消一文。』  
和州有一張姓的人,因貪得貧。張生旅居在揚州興教寺的時候,偶然認識了一位似神仙的吳姓奇人,一心以爲對方有能知過去未來的仙術,可以帶挈自己富貴於是落力請客巴結對方,而對方亦相應設宴答謝。 如此這般,未到半個月光景,張某差不多把身上的錢財都花光了,而對方的態度似很大方,反過來請客,而且手段濶綽由是惹起張生的貪念,於是天天「」對方大飲大食以爲可以白吃對方的免費大餐。 如是者過了月餘,對方忽然失蹤了。 剛好碰上天氣黴濕,張某打算把衣物從衣箱取出涼曬時,方才發現衣箱空空如也,內裡只得當票數張和一紙進支帳目單。 帳單上清楚列明月來用作酬酢的魚肉菜疏費用,通通來自典當張某的衣物所得。數目羅列分明,既不亂報一開銷,也不枉費一文錢。    

「惱」字見於《太平廣記‧李宗回》《太平廣記‧李宗回》『李宗回者,有文詞,應進士舉,曾與一客自洛至關。客云:“吾能先知人飲饌,毫釐不失。”臨正旦,一日將往華陰縣。縣令與李公舊知,先遣書報。……令曰:“總煮來。”謂二客曰:“某有一女子,年七八歲,常言何不令我勾當家事?某昨渠,遣檢校作歲飯食。………(出《逸史》)』
李宗回是一位很有文才的人,因爲要參加進士考試,便和人一起自洛陽到關中一行。同行的人自誇能預知人每天將吃到的是什麼東西。 時近新年,二人相約前去拜見華陰縣縣令。因華陰縣縣令是李宗回的老朋友,事前李宗回亦已寫信通報行程。 在路上,李宗回要同行的人猜猜,以華陰縣令和他份屬老友,現在又適逢過年時分,家家例必備有過年食品的究竟縣令明天請我們吃些什麼東西呢? 那人把手一拍,答道:“我你各得驅寒椒蔥酒一杯可飲,一碗五款餛飩可食而耳飯則沒得吃了。”李宗回不以爲然。 到了華陰縣後,縣令著二人先在客店安頓下來再見他。 縣令看見二人到來十分高興,立即命人先取兩碗椒蔥酒替二人驅寒。 小僕人端過暖酒後,附耳對縣令說了一些話,只聽縣令說:“全部拿上來吧!” 原來縣令有一個女兒,年紀只有七八歲,常常嚷著縣令給她料理家務昨天縣令終於「」她負責過年的煮食工作。剛才的小僕人走來告訴他說,她可以弄五款餛飩,問我喜歡吃那一款? 縣令乾脆說統統要。
大碗盛著的五款餛飩,很快便被二人吃光了。此時忽有佐吏自外跑來報告傳令使者到。按朝廷慣例,縣令是要馬上前去迎接的。 縣令只好向二人行禮告退,匆匆上馬揚鞭趕去二人只好離開縣衙返回客店吃飯去回到客店,才知負責煮飯的工人早已打點行裝,趕回家過年去了,計算腳程,大概已離店數里,要追回已來不及了。 二人至此只得相顧大笑,繼續趕路,是日竟然吃不到飯。人的一飲一食果然有定數的,不由你不信。
   
《太平廣記》成書於北宋,書中囊括六朝諸史、唐書雜說、古來軼聞瑣事及僻笈遺文,可算是小說家之淵海也。按其成書時間推論之,山人認爲廣東話「惱」字才是「嬲」的本字。 查字典,「惱」音腦。山人懷疑廣東話「嬲」讀‘lau 3’音,就是源於「惱」字而來。

論澳洲的假期,當以聖誕新年假期最長。 有花堪折直須折,行樂要及時。終日營營,不如趁新年長假期,「嬲」身邊喜歡的人出外共渡好時光去。 「嬲」心愛的人遨遊四海,享受人生,夙願也;「惱」三五知己醇酒放歌,天南地北,快意也。      
02/01/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