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焗豬脾談‘脾’



焗豬脾談‘脾’
百物騰貴,唯獨豬脾(即豬後腳)的價錢才五元多一只,既便宜又肉多,稍爲花點工夫,偶然弄來抵銷一下通貨膨脹的壓力,亦算是不錯的食材。 我的焗豬脾的特點是皮軟筋肉離骨,吃時用快刀割成薄片上碟,以皮肉相參爲佳,蘸以自製的酸辣甜醬伴食,十分開胃。我女兒最喜歡吃焗豬脾皮,貪焗後的豬皮饒有滋味,柔韌而堪咀嚼。兒子則喜吃肉,經過炆焗工序後的豬脾,本來瘦多肥少的豬脾肉兼備了炆肉的油潤和焗肉的炙香風味,引得他連連添飯不已。至于餘下的皮包骨,肉少韌筋多的豬蹄部分,則是我的至愛,只須再經過文火浸煮多一段時間,待炆至筋酥肉脃離骨時,亦是下酒的恩物。
我的焗豬脾方法簡單,談不上什麼名家大法,意在冶味而己。茲說來供人參考:
1)豬脾一只。維省的豬脾多連後蹄部分一起出售,後豬腳骨相當粗硬,故購買時最好要求肉店代把向後彎的豬蹄部份,隨意截成兩或三塊,以方便放入煲內炆煮。至于後腿骨以上多肉的豬脾部份,必須要保持完整,以免豬脾入鹵汁慢火烹調時,肉汁流失而使肉質變得乾老味薄。  
2)首先把買回來的豬脾以水略煮(即所謂出水)以去除血污,再以冷水沖洗表面使皮收縮,並清潔殘餘細毛待用。      
3)用大煲將鹵水汁燒滾,然後才把豬脾放進鹵汁內(要浸過豬脾),以文火浸煮至七八成熟(約需兩小時,以筷子能插入測試可)。 取出讓豬脾表皮多餘水分揮發及冷却。入焗爐前先以刀沿近腳骨肉薄處割開擘平,目的是讓烤焗時的熱力容易滲透脾骨及肉厚的地方,骨不烤不香也。再在割開露骨附近的地方擦上適量椒鹽五香粉作調味,放入預熱二百二十度攝氏的焗爐內烤。首先炙已擦了椒鹽的一面,即此面朝天,然後才炙附豬皮的另一面,務求火力均勻,待完全熟透便成。全程約40~50分鐘不等,視豬脾厚薄大小及受熱而定。
4)鹵水汁可以自由加減配製。鹵汁材料:薑、蒜、蔥頭、花椒、八角、草果、玉桂皮少許、丁香、黑胡椒數粒、少許南乳、老抽、生抽、片糖及隨量水。 
5)調校酸辣甜醬汁亦簡單。以市面蒜蓉辣椒醬、浙醋、生抽、白糖加適量熱水加減調勻即成。筆者以微酸帶甜的較爲可口。這是關乎個人口味了。 
6)至于豬蹄,由於肉少筋多,要使筋變腍的方法便要放在鹵汁中,繼續以文火間歇性地炆煮,時熄火浸漬,時發火加熱,如是經過約四五小時的浸煮程序,此時的豬蹄筋肉己爛熟,如膏似脂,入口即離骨,是如假包換的‘有骨落地’,十分痛快。更佐以辣椒、麻油、腐乳、糖搗成的醬料,或以上述的酸辣甜醬汁蘸食,配之以麵食猶佳,更是美味的豬手(腳)麵了。豬手亦是下酒的恩物,人說紅酒吃紅肉,個人倒認爲啤酒味甘,不會喧賓奪主,最宜配合香酥肥濃之物。
吃炆豬手,使我想起粵語一句譏笑人窮困失意,兩餐不繼的說話:‘睇你衣衫襤褸咁兜鍪’。 「兜鍪」原指軍士的頭鎧。此話源自古代軍隊作戰失利被圍,糧匱援絕,士兵只得以頭盔(兜鍪)權充炊具,烹煮身上筋革弓弩來充饑,這是途窮勢盡,無可奈何的自救辦法而矣,其狼狽景況可想而知。   
回說這頓豬脾兩食的餚饌,可謂經濟實惠至極。但是一想到明年或要被迫接受那個莫明其妙的碳排放稅,今年認爲十分抵食的豬脾,未知到了明年,這種耗費柴火的菜色,是否仍能算是經濟抵食的呢?!(到時煤氣、水、電費上升不用說了,用來焗豬脾的錫箔紙亦因碳稅而弄致生產成本上升而加價。)當財長發表過財政預算案後,我忽然發覺Gillard政府原來擁有超自然的先知能力,否則她的政府怎能在碳稅的價格仍未訂定之前,仍能作出如此具體的數據,預期明年的經濟將會好轉,失業率會進一步下降至4~5%的水平,而預期通脹能維持在2.7~ 3%的水平?若果真有人對政府的預測深信不疑的話,我猜他一定是吃豬手時飲酒太多了。

豬脾吃過了,順帶一談這個「脾」字。有學人謂「脾」是指心、肝、脾、肺、腎的脾,「脾」應讀‘皮’不讀‘比’,譏笑業飲食的人不識字,錯寫「雞脾」或「雞肶」當作「雞髀」, 然而「脾」究竟是不是錯字呢? 
《康熙》脾」字最後一條的註釋:股也〈五音集韻〉;
又查《康熙》另外一個字「」註:髀股也〈五音集韻〉即是說脾與肶都不是錯字,同樣都可當作「髀」字用 
再來看兩本古書也用「脾」作「髀」:
《莊子‧在宥》:‘鴻蒙方將拊雀躍而遊’(鴻蒙正拍著大脾興高采烈地漫遊四方);
《淮南子‧精神訓》‘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脊管高於頂,「月曷」下迫頤,兩在上,燭營指天’。(子求年紀己有五十四歲了,患駝背病,脊梁骨高過頭頂,胸骨緊縮貼近兩腮,兩只大豎起,屁股朝天)。 以此觀之,何錯之有?
此外,更有人認爲正規寫法是「雞腿」。 腿、脾(髀)不分,一字之差,天壤雲泥,試以此例說明之:‘女上司也許歡迎你托她的大(奉承),要是你托她的大,分分鐘是刑事呀!’。此「雞腿」之說,可謂粵語塗鴉之至極。    
老師規範中小學生們在課堂內寫「正字」實無可厚非,這是學習文字的基礎訓練,因爲他們若不按照教材的指令而認字的話,便會無所適從。 但要用這一套校內的基本認字尺度來規範學堂以外,社會人士的文字運用,顯然有所不足,無疑以管窺豹,貽笑大方了。 
且換轉以飲食行業的角來看。賣雞脾用這個「脾」字,有特意指出他們賣的雞脾是肥而有肉的「脾」,絕對不是那種瘦骨嶙峋,令人卻步的雞「髀」可比擬,一字而二義以廣招徠,有何不對? 粵語有謂‘雞脾打人牙鉸軟’,意即請人吃雞,最好便是請人吃最有肉的部份──肥雞脾(給予別人最大的利益,使人難拒絕自己的請求)
又看其他例子,如賣燒豬的,管他有沒有簪金花,必定說是金豬;賣白切雞的,或賣鼓油雞的,必定謂其賣的是白切肥雞及鼔油皇雞。由此可知做生意重點在廣招徠,多於著重字面本身的狹隘字義。 
順便一提「麵飽」這個「飽」字。有些好「正」人字的學人譏笑賣麵包的店舖寫錯字,把「麵包」誤書成「麵飽」。 他們認爲「飽」的字音和義都和「包」字有異,飽只有吃夠了的意思,並無麵包的意義,所以不能寫「麵飽」。 其實筆者倒十分欣賞第一位發明以「飽」字做麵包商號的人,一個「飽」字函蓋了「包食」和俗語‘食包包食飽’的含意。 能想出以「飽」來替代這個平平無奇的「包」,此君才是真正的玩文字高手呀! 
學海無涯,試問有誰會是全能全懂的? 知者不怪,文字是用來靈活傳意的,博學如孔子尚且承認‘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可惜的是,現在的學人動輒以一己的角度來批判別人的對與錯。 笑人者,人亦笑之乎!? 

山人補注:‘脾’可通‘髀’,可參閱下面這篇放在中華醫學資訊網的一篇文章 以马王堆古医书补《汉语大字典》书证之不足
現在且把其文章中‘脾’通‘髀’的論述摘錄如下
「《集韵·荠韵》“髀,股也。在帛书中“脾”与“髀”相通。帛书中“脾”共出现7次,用同“髀”义………《大字典》[2]在“脾”字条下的第三个音项下云:“同髀,大腿。”之后,便只有《集韵》的释义,而未有一例书证以证之,《帛书》的用例正可补其不足。(另按:《帛书》中的“脾”无表示脏腑“脾”之义)」
16/05/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