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食貓麵」



廣東俗語:「食貓麵」

星期天兩個年青人陪我閒逛女兒提議吃麵,我說什麼麵也可以吃,有兩種麵吃不得。第一種是「食辣麵」──以手拉人的鼻子戲弄人是也。大抵北方話「拉面」與「辣麵」同音,而鼻是人面的中央,拉鼻如拉其面之故。 第二種是本文正要說的「食貓麵」。
「食貓麵」是廣東人的常用語,暗喻被人大罵一場的意思。何以「食貓麵」與被人責罵有關?山人認為是食麵與「食貓麵」有密切的關係。
談到吃麵,自然而然想到那個集肉味精華,滋味豐富的湯底。《中華諺語志》就有一條云:“吃麵不吃湯,假充大老官”,意謂麵湯才是精華所在,不喝湯是極不節儉的舉措。話得說回來,今日市面充斥著各種肉味的化學味精,這個麵湯不喝也罷。 其實在家弄一個十分鐘即成的急就章麵湯底亦非難事,不必食化學劑也。合二至三人分量的湯底材料是:甜豆醬一湯匙、雞粉小半茶匙、生抽半湯匙、魚露一湯匙、蠔油、油、鹽、麻油加水煮沸即成。
要解析本篇俗語「食貓麵」的由來,必須先從前人的生活習慣說起。《笑林廣記》裡一個吃麵的故事,正好反映出舊時的食麵模式:  
話說有人要了解麥的行情,便派人到商販麋集之地的楓橋去打聽。 誰知派去的人是個大鄉里,來到楓橋後,因見人叫他去“吃扯麵”,以為是免費餐,於是連吃了三碗,事後沒錢找數,被人狂摑了九巴掌才得脫身。不敢逗留,匆匆回去向主人報告說:“麥價打聽不出,麵價則查到了。”主人心想麵是由麥造成的,也得有個譜兒,便問麵價如何? 答道:“扯麵每碗要三個耳光。” 原文『一人命僕往楓橋打聽麥價,僕至橋,聞有呼“吃扯麵”者,以為不要錢的,連吃三碗徑走。……主問:“如何?”’答曰:“扯麵每碗要三個耳光。”』 上文雖是笑話一宗,亦可略知當時普羅大眾幫襯的,不必是精緻的餛飩水餃麵,配幾片鹹肉的街頭麵食亦無不可也。 
又舊時吃麵並非純以碗數計算,其中也有大碗麵與小碗麵之分。禮失求諸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南越尚未赤化前,山人見當地的粉麵檔仍以「單麵」,或「孖麵」的形式應客。時至今日,在墨爾本市面見到的越式粉麵店,還保存著那種大、中、細碗制式的舊俗。
今日人們到麵家吃麵,但見伙計悠閒地以紙筆替客人落單,實難想象昔日書寫工具尚未發達時(毛筆書寫不便是其一,文盲是其二),伙計替人客落單全靠口傳面命,生意滔滔依然有條不紊,不能不佩服昔日傳菜員與煮麵者的過人記憶力。 隨著歲月的流逝,唱單已於不知不覺間蕩然無存了。說了一大堆關於麵店伙記落單的故事,目的是想指出廣東俗語「食貓麵」,就是在如此這般的情況下產生的。
所謂「單麵」與「孖麵」之說,必須從‘生麵’的制式說起。凡買過‘生麵’(全蛋麵)回家煮食的人都知道,‘生麵’是按‘個’數作單位的。一碗麵的分量通常只是煮一‘個’麵。食‘一個麵’俗稱之為食「單麵」。 若來人胃口大,聲明要雙分的,便說要食「孖麵」了,此時伙計便會高聲對負責煮麵的人說:“呢位(先生)要「大孖一碗」”。 
因廣東話「一回」讀‘一云’。 “大孖一碗”的語音近似人說“大罵一云”。 又因「孖麵」的語音近似「貓麵」,「食孖麵」被人故意轉讀為「食貓麵」。由是「食貓麵」便含有“大罵一云”的意思明矣。
既然俗語「食貓麵」是與罵人有關的且以明人馮夢龍的一則罵人笑話作結尾。 作者有一位同鄉名叫俞漳永,他是一位大畫家,可惜不良於行。有一次路過一處叫王府基的地方時,適逢一個小孩在前面戲弄一個跛腳的女人,正模仿著她一瘸一拐地走路,惹得她憤怒非常。適逢老俞亦一瘸一拐地從後趕了上來。這女人眼見剛罵了一個小的,又多來一個老的,無論是真是假,早已認定了老俞也是來耍她的,登時將一股怒氣全都發洩在他身上,破口大罵道:“嗰個衰仔做短命野啫,連你個讀書人都學埋渠咁x@&*%^^……”可憐老俞被迫硬食這大大碗「貓麵」。 原文:『吾吳俞漳永工畫藝而足跛。嘗過王府基,有跛嫗先行,傍一童子戲效之。嫗方怒詈,俞適踵至,遂大恚曰:“彼頑童作短命事耳,乃衣冠者亦複為之耶?”因極口罵辱。俞自陳再四,終不聽信。』 

山人也有一個故事:有人患了局部失憶症,只能記得別人說話的一部分有一次,任職大官的上司派他去探聽增加汽油稅對貧民的影響。貧民說:“增加汽油稅會刺激物價,到時恐怕再也無餘錢買汽油開車了,就算開車也走不遠了。”此人善忘,只能依稀記得最末的兩句的意思,於是回去向大官報告說:“貧民是不開車的,就算開車也不會走遠的。” 他的大官老板一聽大喜,忙不迭地走出來對人說:“他的研究報告証明,增加汽油稅將對貧民影響微乎其微。貧民是不開車的,就算開車也不會走遠的云云。”
28/08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