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人心肉造」

 

廣東俗語人心肉造」

世事可推而知之而難料,不料一個中共的20大的官員羣聚,一個現場欣賞世界盃足球比賽的場景,和一場因清零而導致的烏魯木齊火災慘劇,竟讓中國人漸漸看出中共政權的虛偽邪惡嘴面。他們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原來就是集中力量辦大壞事;他們所謂制度優勢,原來是指在此制度下可以不斷培育出殘暴不仁的管治者優勢。

廣東人有一句用來表達同情的說話。每逢看見別人有不幸的遭遇,這時就會這樣說:“睇見渠咁慘,人心肉造,幫得就幫。”

「人心肉造」亦有出處,可見於西漢時,賈誼的《淮難篇》之中。《淮難篇》是賈誼寫給漢文帝的諫議書,勸他不要爲了弟弟淮南王劉長之死而內疚,因而轉封淮南王子爲王。本篇文字相當冗長,而且欠缺趣味性,故此只將其中一段和本俗語有關的文字寫出來供讀者參考便算。

此段文字大意是說,如果淮南王劉長是有罪的話,那麼他便是有罪之人淮南王之子就是有罪人之子。 聖上如果封有罪之人的兒子爲王,就會被天下人批評,對洗脫殺弟的嫌疑是毫無幫助的況且世人之心,如果不是由血肉造成的話,那還說得過去,若然世人之心是由血肉造成的話,將心比己,他心裡怎麼想是可想而知的。 現在淮南王之子正值年少氣盛之時,一旦得父親因罪受辱而死必定十分難過,勢必日夜流淚不已試問他怎會輕易把父仇放下的呢? 如果他真的能把父仇放下的話,他簡直就不是人的了。 陛下做了天子而淮南王劉長卻落得此下場他的兒子之所以不敢對陛下表示怨恨只能說明目前的形勢不容許他發作敢怒而不敢言而已。 以心論心他日後怎會不找機會向陛下報復呢?! 你看春秋時代的白公勝,就是爲了報父仇,所以才向他的祖父楚平王和伯父叔父們進行報復,他的叔伯父令尹子西司馬子綦都死在他手上。 當日白公勝之所以作亂並不是爲了奪取楚國的王位而是爲了發洩心中的仇恨罷了。他持小刀直插仇人的胸膛,目的只是爲了要和仇人同歸於盡而已,心中並不抱有生存的念頭啊!……。 

《新書.卷四.淮難篇》原文:『……如是淮南王,罪人之身也淮南子,罪人之子也奉尊罪人之子,適足以負謗於天下耳,無解細於前事。且世人不以肉為心則已,若以肉為心,人之心可知也。今淮南子少壯聞父辱狀,是立咫泣洽衿,臥咫泣交項,腸至腰肘如繆維耳,豈能須臾忘哉?是而不如是,非人也。陛下制天下之命,而淮南王至如此極,其子舍陛下而更安所歸其怨爾特曰勢未便,事未發,含亂而不敢言若誠其心,豈能忘陛下哉!白公勝所為父報仇者,報大父與諸伯父叔父也,令尹子西司馬子綦皆親群父也,無不盡傷。昔者白公之為亂也,非欲取國代王也,為發憤快志爾。故挾匕首以衝仇人之匈,固為要俱靡而已耳,固非冀生也。……

話題轉回本篇俗語。我們廣東人說的「人心肉造」,其實是『若以肉為心』經過口語化的結果而已,

 

 

茲送上兩則故事給讀者分享:

好詩

明太祖雖然是和尚出身,可是一旦做了皇帝就變得猙獰,極端喜歡殺人,而且是亂殺人。就以明朝開國大將藍王謀反一案爲例,因株連而被殺戮的多達二萬人。孫蕡是當時的名士,博學工詩文,號西庵先生,就是因爲曾替藍玉題過畫而被牽連處斬。他臨刑時作了一首詩,意謂鼓響了三聲,催命的時間到了,太陽亦要落山了。但不知死後,今夜魂將歸何處? 朱元璋一見,大讚好詩,竟命人將監斬官殺掉。罪名是他知有此好詩,爲何不即時呈上給他欣賞。 《快園道古.明》原文:『明太祖因孫蕡爲(開國大將)藍玉題畫,斬之。臨刑,賁賦詩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上見詩曰:“有此好詩而汝不奏聞,何也?”竟殺監殺指揮。

山人云:民主政制雖然不可當飯食,但它能確保執政者必須對人民態度要謙遜,不得濫權胡作妄爲。

 

一張白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D_cp4jyCo

山人云:一個好樣的女孩雙手舉著白紙抗議,一個醜陋的人過去奪走白紙。女孩雙手依然舉著一張白紙,一張比白紙更空白的白紙,一張不可能被醜陋的人奪走的白紙。 詩曹風《鳲鳩》:『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賢良君子,國家之未來主人。國家之未來主人,默默祝福你們健康長壽。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廣東俗語:「向和尚借梳」

 

廣東俗語:向和尚借梳」   

台灣正在進行地區競選運動,前總統馬英九爲了支持國民黨,竟然漠視中共時刻有併吞台灣的威脅,用“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票投國民黨,兩岸無戰場”的口號來麻醉台灣人守土抗中的意志。中共連〈中英聯合聲明〉也可以說成是「歷史文件」,他們的不民主也可以扭曲說成是「全過程民主」,你憑什麼保證中共必定遵守你主張的「九二共識」?!

廣東人有一句諧謔的俗語「向和尚借梳」,歇後語是「多餘」。 「問和尚借梳」的意思是說,梳是專門用來整理頭髮的工具,可是和尚沒有頭髮,所以梳對和尚來說是多餘的。現在有人明知和尚沒有梳,卻偏要向他借梳,豈不是多此一舉,白白浪費時間嗎? 例如說,中共向來視契約精神如無物,亦不講道理,凡有錯必屬對方,自己永遠是對的。馬英九沒可能不知中共的流氓本質,卻偏要和他們談和避戰,豈不是「向和尚借梳」,找錯對象嗎?

「向和尚借梳」早在北宋時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說法畧有出入而已。 宋人葉夢得筆記《避暑錄話》就有這樣的記載,和尚置梳篦亦俚語言必無所用也。崇寧中間改僧爲道士,皆加冠巾。蔡魯公不以爲然,嘗爭之不勝翌日有冠者數十人詣公謝髮既未有,皆爲贋髻以簪其冠公戲之曰:“今當遂置梳篦乎?不覺哄堂大笑冠有墜地者

文中意思是說,和尚置梳篦」是當時的俗語,有必無用處的意思。話說宋徽宗在崇寧年號期間,曾下令將和尚一律改成道士模樣,規定和尚必須蓄髮戴道冠。 蔡京覺得這是不對的,雖然大力反對,可惜依然無法使宋徽宗收回成命。 蔡京雖然反對失敗,第二天依然有幾十名和尚戴著道冠來向他道謝,因爲法令來得太突然,頭上仍然未有頭髮,只得臨時用假髮簪著道冠頂替。蔡京看見他們狼狽樣,忍不住借俗言來開他們玩笑,道:“今後和尚要帶梳了吧?!”此話惹得在場的人都大笑起來,有些人還笑彎了腰,假髮連道冠也跌落在地上。

宋人的「和尚置梳篦」,和我們的「向和尚借梳」,同樣都有「無用」或「多餘」的意思。只不過我們廣東人的「向和尚借梳」還可以用來譏笑人乏法眼,找錯對象。 再者,「置梳」與「借梳」的語音十分接近,大抵「向和尚借梳」也是和尚置梳篦」之口語傳訛的結果吧。

順帶一提,英文也有一句很生動的俚語:“as useless as a nun’s tits”(無用如尼姑的乳房)。恰好和「和尚置梳篦」配對。

 

茲送上兩則故事和讀者分享:

多餘 

唐朝時,杭州有位參軍名叫獨孤忠,他負責將租來的船隊押送往京城。起程前夕,突然在半夜緊急召集船夫們來訓話,原來是吩咐船夫說:“行船遇到逆風,千祈咪張帆。”三更半夜叫人從床上爬起來聽他說廢話,怎能不苦笑。 原文《朝野僉載》:『唐杭州參軍獨孤守忠領租船赴都夜半急追集船人更無他語乃曰:“逆風必不得張帆。”眾大哂焉

山人云:我想到習帝的訓話:“能打仗,打勝仗”,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駡”,“要加快實現高科技的自立自強”……,類近尿急要屙尿,點可以唔笑?!

 

看面色 

唐朝肅宗時,希望招覽天下賢材。剛下詔,即有一人應徵,肅宗十分高興,馬上召見他,看看他有何治國高論。誰知那人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很仔細地端詳了肅宗一會兒,然後說:“微臣有所發現,未知聖上知道不?”肅宗道:“不知。”答道:“我見聖上比當日在靈武登基時瘦了許多。”肅宗道:“因爲操勞國事所致。”在朝的人本來都以爲他必有治國良策,此時怎能不齊齊暴笑。 原文《古今譚概.迂腐部》:『唐肅宗時,初詔賢良。一征君有應,上極喜,召對。無他詞,但再三瞻望上顏,遽奏曰:“微臣有所見,陛下知不?”上曰:“不知。”對曰:“臣見聖顏瘦于在靈武時。”上曰:“宵旰所致耳。”舉朝大笑。

山人云:莫笑莫笑!打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今日的中共20大,中國人的思想文明早就拒絕進步了,還不是一直停留在毫無道理的看人面色階段——人民看官的面色,官看皇帝的面色。卻從來不問,他們的見識沒比我們高,爲什麼我們一定要看他們的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