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廣東俗語:「拆招牌」——無面俾



廣東俗語拆招牌」——無面俾
不久前北京市一度「保衛天際線為由大規清拆市內的廣告牌令市民生活大受困擾。不知何故拆招牌行動像過雲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幾天又突然停止了山人懷疑,執行任務嘅人聽錯了領導指示領導叫渠先攪好空氣質素,渠卻去拆人招牌誤將保衛天際當作保衛天際”,一笑。 
拆招牌對廣東人來說有羞辱人破壞人聲譽的意思「拆招牌」亦即是落人」,「落人面即是沒顏面見人。 例如業占的人向其顧:“如果我卜嘅卦唔靈你到時可以返來拆我招牌!”
以拆人招牌來羞辱人始自何時不得而知然而見諸文字有書可稽者則可追至明清兩代山人且將手頭兩則拆招牌的故事說出來與讀者分享
⊙第一則拆招牌故事發生於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的時候所屬各個部門的衙門都是設有牌匾的兵部衙門獨不見有牌匾傳說是被朱元璋收去的。
話說有一晚朱元璋派人到各衙門進行突擊檢查發現各個衙門都有人駐守和官員當值唯獨兵部衙門闃無一人。負責巡查的人於是將兵部的牌匾拆下帶回去向朱元璋報告正要離開時卻被兵部的一名小吏發覺並且企圖奪回牌匾,可惜已無能為力了
事發後朱元璋除了將失職之當值官員職方司和駐守士卒處死之外,索性將職方司一職改由該名小吏牌匾則從此再沒有發還給兵部了。 原文見《明朝小史.明.呂毖》:『金陵各衙門皆有署榜,獨兵部無之。帝於一夕遣人偵諸司,皆有宿衛,惟兵部無人,………帝召部官,問誰當直,對以職方司。又問奪榜吏為誰,即職方司吏也。遂誅官與卒,即以此吏補其官,竟不復補榜
山人云中國人十分重視階級觀念身分屬於低端人口任你再能幹,始終也是低端人口。小吏的地位卑微身分怎能和兵部的軍將相比? 朱元璋將小吏𥙷代職方司的位置目的顯然是利用小吏來貶兵部官員的地位這舉對兵部官員的尊嚴是莫大傷害。 這種被侮的心態可在另一本明人筆記祝允明的《野記》看得出來。同樣的一個故事在結尾就多了這樣的一句話:『……其後太宗遷都,令諸司各以官一員扈從,兵曹素耻此並列,因遣行,後部亦恒虛此席。 以此觀之,兵部的軍將果然羞以此小吏為伍欲去之而後快一直等到明成祖遷都北京,下令各部須派一名官員隨行兵部的軍將才得機將此小吏遣離而職方司一職從此虛懸再無人願意屈了。 
第二則拆招牌故事發生於清朝雍正皇帝身上。 君主專制政治下的官員,由於都是皇帝任命的官員因缺乏群眾監管日子一久就變得懈怠腐敗雍正亦知道其中的弊病,所以不時派人去作突擊巡查
刑部大門的匾額相傳就是被雍正派人暗中移走的。可笑的是刑部官員還懵然不知直至皇帝上門查問方才發覺匾額已失去多時了可幸雍正並沒因此而殺人不過刑部從此便沒見人了 《清稗類鈔.明智》原文世宗知部臣疏於入署 刑部大門之匾額,相傳世宗遣人取之,部臣不知也。一日御門詣及爾部有額否?對以有。上命人舁出示之曰:“在此久矣,而若輩未之知,則平日疏於入署可也。”諸臣叩首引罪,自是亦不復發出,故遂無額 
招牌的名字不少。「招牌又名牌匾」,又可稱為匾額」,《明朝小史》署榜」,《清稗類鈔.明智》則稱之為」。
又有額頭的意思形容人愁眉苦面成語有顰眉蹙」,而言之,亦可指人的顏面
無額借指為無顏面無顏面即是沒面子」,「沒面子即是廣東人口中的「無面是也 
總括上面的說法《明朝小史》之『不復補榜可以視為廣東話之唔再俾面)」;《清稗類鈔》之『無額亦可視之為廣東話之無面」。當廣東人說拆你招牌其實即是說:“令你無面是也。

監生釋招牌
兩個監生在爭論誰最大城裡監生自誇見多識廣恥笑鄉里監生陋寡聞,二人一直爭辯不休結果雙方同意到大街上走一趟看誰比誰大。 二人來到一大宅前,城裡監生看見匾額寫著大中丞三字古人習慣是從右至左書寫,於是指著匾額由左至右讀成丞中大」,說道:“你睇呢度都寫著城中大!”二人又來到另一宅前匾額寫著大理卿,鄉里監生也學著城裡監生的辦法:“你睇呢度都寫著鄉里大!(他將大理卿讀成是鄉里大」)”二人竟分不出高下。 行行重行行,二人不覺又來到一寺門前看見匾額寫著大士閣」。此時大家都覺得大不了對方,開始有和意不約而同道:“原來我哋都系閣士大」(各自大)。” 原文見《笑林廣記》城裏監生與鄉下監生各要大。……
山人云監生為了作大,將大中丞強變作城中大」;大理卿扭曲成「鄉里大」。監生為了講和,將大士閣成「各自大」。 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為了迫港人接受高鐵西九站一地兩檢竟堅稱並無違反《基本法》一國兩制人大有最終決定權一言九鼎! 監生畢竟是個未見世面的國立大學生北京來的官幾時淪到和監生一般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