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躝屍趌路」



廣東俗語:「躝屍趌路」

不經不覺,二零一六年已近尾聲。回顧一年以來世界發生的大事,從英國脫鈎、韓國政局、香港選舉,以至美國大選,波詭雲譎,事事的結局皆出人意表。 猴主靈動,猴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特色,果然令人嘆為觀止。然而猢猻總有入布袋的時候,但願種種不如意,將隨著猴年的過去而消散。

「躝屍趌路」是一個廣東人用來趕走不受歡迎人物之用語。例如今年猴年諸事不順,就會作如是說:“今年這隻馬騮精行年,攪風攪雨,宜得渠快啲「躝屍趌路」!”

廣東俗語「躝屍趌路」語焉不詳。 廣東話「趌路」雖然有“上路”或“趕路”的意思,但是無來頭冠上「躝屍」二字,登時便將這個俗語變得撲朔迷離了。究竟「躝屍」是什麼東西?它的意思又是什麼? 

山人認為廣東俗語「躝屍趌路」是有來歷的。要了解它的來歷,有必要先從一個吳人諺語「走東路」說起「走東路」也和「躝屍趌路」一樣,都是對不受歡迎的人下逐客令的常用語

「走東路」可在一本由清人王有光著述,專門記錄吳人諺語的書──《吳下諺聯》內找到「走東路」來自一個佛教東傳的故事。這故事的大意是說:

西方佛國是一個清淨真誠的地方,在那地方得道成佛的人很多因見東方眾生奸狡百出,除了騙子,甚麼都可以是假於是想到派人到東土弘揚佛法,度人向善。 

由於佛國遍地都是佛,物色人選殊不容易。 諸佛最後想出了以鐵樹先開花作為決定中選的方法。辦法是在各人面前放置一棵鐵樹,然後閉目打坐,看誰人的鐵樹先開花,誰便要去東方弘法。

達摩自己很想去,發現如來的鐵樹夜半先開,於是出術偷偷把它換了過來,達摩遂成了啟教東方的祖師。 臨行前,如來對達摩說:“可憐眾生,百劫難度。速離西方,快走東路。”故事原文:

『西天佛國清淨真誠,東土眾生奸狡百出。於是佛說度化眾生,議何佛東行。諸佛瞑目打坐,坐前各置一鐵樹,以先開花者往。如來面前一株,夜半先開。達摩祖師現出三昧神光,化出空中神手,取面前未開之樹,與如來交換。令揭謗神擊清磬一聲,佛眼齊開,見達摩前鐵樹花放滿足,奕奕有光,天香繚繞,是該達摩啟教東方。如來謂達摩曰:“可憐眾生,百劫難度。速離西方,快走東路。”今不滿其人而願其速行者,多作此語。』

可憐眾生,百劫難度。速離西方,快走東路』,如來的意思是叫達摩速速離開西方,快快到東方普渡那些經歷百刼猶不悟的可憐蟲,好讓他們早日脫離苦海。吳諺「走東路」就是從如來這句話摘取出來的。

山人認為,我們廣東俗語「躝屍趌路」也是由如來佛這句說話產生的。

特別要留意的是這八個字:速離西方,快走東路』。所謂『速離西方,快走東路』,簡約而言之,即是「離西趌路」或「離西趕路」。 不可不知,“離”有‘荔’音。 “離”字又與“荔”字同。《司馬相如上林賦》:『答遝離支。』《註》晉灼曰:“離支,大如雞子,皮粗,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古人之「離支」實今人之「荔枝」也。 再查“西”字,《集韻》有‘私’音。 據此 ,「離西」可讀‘荔私’。

基於上述的理據,山人認為「躝屍」其實就是‘荔私’之音譯,「躝屍」乃語訛之變。「躝屍趌路」的本字,應是「離西趌路」。「躝屍趌路」所以有逐客的意思,就是由這裡來的。



被人趕走而不失氣度,甚難;走得理直氣壯如李白的《去婦詞》,更難。詞是從棄婦的角度寫的,詞云:『憶昔初嫁君,小姑才倚床。今日妾辭君,小姑如妾長。回頭語小姑,莫嫁如兄夫。』(記得初嫁入你家門時,姑仔仲系個嗷嗷待哺嘅BB仔,我不辭勞苦,妻兼母職幫你湊大渠。今日渠生得同我一樣高喇,你竟然話嫌我老,要我躝屍趌路。姑仔呀,我走喇。將來嫁人,千祈無嫁個似你阿哥咁嘅衰人呀!)

山人云:近時所見一些官員,每逢被迫要辭職時,大都千篇一律,不是說自己「手斷腳跛」,就是忽然「家人為重」,面目可笑,言詞虛假無倫,簡直當聽的人是白痴。
何不花點心思,仿照《去婦詞》度台詞,道:“記得當初我上任時,百廢待興。全靠我……(吹噓一下自己如何「胆大」),今日我功成身退啦,政績有目共睹……(又再吹噓一下自己如何「打得」)。 然後臨走時,再捩轉頭作熱淚盈眶狀,揮揮手,語帶哽咽,顫聲道:‘後~會~有~期。’”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廣東俗語:「食人隻豬」、「拉埋天窗」、「戥穿石」



廣東俗語:「食人隻豬」、「拉埋天窗」、「戥穿石」
在一分英文報章讀到一篇介紹燒乳豬餐的文章,看著附圖中孤伶伶的一塊肉,煞有介事地擱在碟的中央,惜肉如金的印象,讓我想起了我們廣東人的食燒豬。
燒豬對廣東人來說有其特殊意義。舊時廣東人嫁女,女兒三朝回門時,十分看重男家送來的燒豬是否完整,一旦發現燒豬有崩耳缺尾等情況,定必切實查明原因才肯罷休。 山人小時候甚至見過回門送燒豬的同時,還附上一副鹵水豬內臟,象徵其女兒「完璧」之意。廣東人謂破人處女,曰「食人隻豬」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嫁女食燒豬的不成文習俗,有逐漸被人遺忘之趨勢。曾見過有人為了省事,索性派發領燒肉券,讓親友到燒臘店領取了事。 南來到澳洲後,山人在一個半中不西的婚宴上,吃到一分袖珍燒味雜拼,竟簡化至請人吃一丁小塊燒肉。看來假以時日,食燒豬的文化可以休矣。
談過嫁女吃燒豬後,接下來要說的是兩個與結婚有關的俗語:「拉埋天窗」與「戥穿石」。
⊙「拉埋天窗」本來專指男子成家立室而言。時至今日,男女亦可通用了。長輩見晚輩只拍施而不結婚,就會關心地問:“你哋倆個幾時至肯「拉埋天窗」啫?” 問人何時結婚,廣東人就會說:“你幾時「拉埋天窗」?”
「天窗」常見於古老的中式磚屋之瓦頂上,主要用來彌補室內光線不足的缺點。「天窗」是以繩作為開關的機活,住在屋內的人只須要拉動繩子便可開關天窗。「拉開」即是“開天窗”,「拉埋天窗」是指將天窗閂好的動作而言。從字面的意思,絕難看出它與結婚有任何關連之處。
廣東俗語「拉埋天窗」之所以與結婚扯上關係,是因為它背後的諧音而已。《廣東新語》有竹枝詞云:“大頭竹筍作三椏,敢好後生無置家。敢好早禾無入米,敢好攀枝無晾花。”(意謂其人一表人才又年輕,咁好條件,點解重唔正正經經搵個人成家立室?!) 「拉埋天窗」的意思是關上「天窗」後,陽光便不能透進屋內。引申而言之,即是“遮埋個家”。“遮埋個家”的諧音便是廣東口語:「埋個」。所謂「置家」,即是成家立室,娶妻生子也。
⊙「戥穿石」是一個名詞,泛指一些陪新郎到女家接新娘的親朋戚友而言。「戥穿石」由於是民間口語相傳的俗語,它的由來眾說紛紜,其音與字已難確切稽考了。
然而禮失求諸野,山人有理由相信,「戥穿石」是從迎親活動衍生出來的一個名稱,這可從鄰近地區的一些婚禮習俗的文字捕捉到它的蹤影。
據《中國少數民族婚俗》云:『黔東南的苗族結婚時,新郎一般不親自迎接新郎,而是派雙數的十幾個青壯年男子和年輕女子前去接親。女家也邀請一些未婚少女做伴娘陪送新娘去男家……盛裝的新娘在迎送隊伍的陪伴下步行去夫家。離開娘家時,伴郎撐開一把傘……。』 
*山人:我們廣東人的「戥穿石」、新娘撐傘,與貴州的接新娘圑、姊妹圑、新娘『撐開一把傘』很相似,兩地習俗或因通婚而互相影響,絕不為奇。
《中國少數民族婚俗》又云:『雲南圭山彝族的婚禮也十分詼諧風趣。當新郎帶著迎親隊伍來到女家門口時,女家大門緊閉,主客都躱到屋裡,新娘也躱到隣家。女家歌手向新郎一行抛出一串問題,直到考試合格才開大門。迎親隊伍剛走進院子,突然沖出一群青年男女,每人抓一把豬肉和炭灰合成的「黑油彩」往迎親的小伙子臉上亂塗亂抹。迎親者只能躱避,不能反抗,以此考驗新郎及其親友的性情是否和順。
經過一番折驣,新郎一行仍得不到女家的款待,還必須拿出自己挑來的米肉蔬菜,親自下廚準備飯菜宴請女家主客,而女家主客却在一旁袖手旁觀。直到喜筵開席前夕,新娘才從隣家回家與大家一起喝美酒,品佳肴,歡慶至深夜,次日早宴後,新郎一行返回,新娘并不回去,仍舊住在娘家。迎親隊伍離去時也不輕鬆,因為他們挑的穀籮裡早已被姑娘們放進了大石頭,無論擔子重,他們都必須挑走,直到女方主客看不見才能把石頭抛掉。如果新郎挑不起擔子或剛走幾步就把石頭扔掉,就會被女家譏笑,認為不能負重,不是一個好莊稼漢。』
從上文可知,雲南圭山彝族地區的農村結婚儀式,亦與我們的婚禮儀式大同小異。如:
*新郎帶著迎親隊伍來到女家門口時,女家大門緊閉,……女家歌手向新郎一行抛出一串問題,直到考試合格才開大門』 山人:文中的行為與我們的「開門利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人抓一把豬肉和炭灰合成的「黑油彩」往迎親的小伙子臉上亂塗亂抹。迎親者只能躱避,不能反抗』 山人:我們也有「玩新抱」的玩意。
*最值得我們留意的是末段描述「擔石頭」的文字:『迎親隊伍離去時也不輕鬆,因為他們挑的穀籮裡早已被姑娘們放進了大石頭,無論擔子重,他們都必須挑走』 山人:雲南圭山彝族的迎親圑,力能搬走千石重的石頭。我們廣東人接新娘時,新郎身邊的「戥穿石」,不也是要替新郎出謀獻策來抵禦來自女家姊妹們的刁難嗎?
由此可知,我們廣東人所謂「戥穿石」,其本來的名稱應是「幐千石」。“幐”有擔負的意思。《玉篇》云:『兩頭有物謂之「幐擔」。』「幐千石」之所以是我們廣東人的迎親圑隊的名稱,至此明矣。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廣東俗語:「大石笮死蟹」







廣東俗語:「大石笮死蟹」
「大石笮死蟹」是蠻不講理的代名詞,泛指一些以專橫的手段來迫人就範的行為而言。未剖析本俗語之前,山人打算先以數則古人的「大石笮死蟹」笑話作開場白:
⊙唐朝有個名叫裴勛的人,人矮多智。有一次與父親飲酒,規定以其人的特徵為行酒令的題目。裴勛的父親首先說:“矮人饒舌,破車饒楔,裴勛十分。”(人矮多嘴,爛車多木楔,論人矮又多嘴,裴勛應得十分。按:車是用木塊建造的,使用日久,木與木之間的相接部分因鬆脫而產生吱吱聲。補救的辦法就是用木楔將鬆脫的地方填實。車子越殘舊,鬆脫的地方越多,使用的木楔也越多) 裴勛乾了一杯後,向父親回敬道:“蝙蝠不自見,笑他樑上燕。十一郎十分 (嘲父親是蝙蝠。以蝙蝠和燕子彼此都是樑上之物,蝙蝠笑樑上燕子是沒自知之明,若論沒自知之明,十一郎應得十分。按:裴勛的父親排行第十一。) 此語一出,登時惹得父親大怒,結果把裴勛修理了一頓。 山人云:自己批評別人是教誨,別人批評自己則是「大逆不道,不識大體」。
⊙安祿山派人送一籃櫻桃給兒子和周贄二人,並附上詩云:“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他的左右認為不合韻,最好將詩改成“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與周贄,一半與懷王”。 安祿山大怒道:“我兒豈可使居周贄之下乎?(我個仔豈可以屈居周贄之下)” 山人云:所謂「合情合法」,就是自己做事合情便可,不必合法;別人做事則一定要合法。
⊙寫草書是有法度的,不能亂來,否則便流為鬼劃符了。 宋朝有位張丞相,他不懂草書法,卻愛寫草書,雖然屢次鬧出笑話,依然我行我素。一日,文思大發,筆走龍蛇地疾書,大作寫好後便交給他的侄兒重新抄錄。可是有些字姪兒實在看不明白,只得拿回去問他。誰知這位丞相也看不出是什麼字,卻怪責姪兒道:“胡不早問,致予忘之!(點解唔早尐問,我家下唔記得晒喇)” 山人云:對與錯是靠論資排輩來定的。  
⊙唐朝宰相李絳的姪兒李據不學無術,靠門第關係做了澠池縣的縣丞。有一次向犯了過失的下屬寫判詞道:“如此癡頑,豈合吃杖,決五下。”在旁的助手見其判狀,知他想罰人打五杖。於是提點他說,“豈合吃杖”的意思是“不應該罰打”,與接下來“決五下”的文意互相矛盾。 李據不以為然,訓斥他道:“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也何別?!”(李據不認有錯,斥喝道:“你識啲乜?‘豈’系助語詞。‘豈’同‘之、乎、者、也’有乜分別?!”) 山人云:領導永遠有至終的解釋權。
⊙蘇東坡在玉堂官署的時候,有一個晚上,不知那來的興致,反複背誦杜牧的《阿房宮賦》不已,每次都讚嘆不已,如是者一直至深夜都不肯休息。東坡不睡,卻苦了兩位老兵,為了他被迫留在門外枯坐不能睡。 其中一人埋怨道:“聽渠不停咁讀,都唔知有乜好。天寒夜深,有覺唔肯瞓!?”說罷自怨自艾不已。 另一人答道:“咁都有兩句啱聽嘅。”原先一人聽見同伴唱反調,大怒道:“你牛一隻,又知人讀乜?”其人答道:“我最聽得明系個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二人的對答恰巧被東坡的同伴叔黨聽到,第二天東坡知道後大笑道:“這漢子真有鑒識。” 山人云:“you always agree with your boss”有歇後語了──『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說過「大石笮死蟹」的例子後,山人開始解說本俗語為什麼有「迫人」的意思? 
俗語「大石笮死蟹」表面看來沒有甚麼不妥的地方,但只要細心咀嚼其中的語意,不難發現「蟹」字就是廣東粗口。 「笮」有“壓迫”的意思。「大石」壓「蟹殼」有硬笮硬的意思,引申而言之,即是廣東話“挾硬笮”。 「笮死蟹」即是“迫死蟹”。將“迫死蟹”的語法略變,便是含粗口語調的“迫蟹死”。「大石笮死蟹」顯然就是“挾硬迫蟹死”。 
或問何不直言粗話來得痛快? 山人認為不直接講粗口有其客觀因素。須知道,講粗口有助舒解心中之不快。被人欺負,心中不忿可知,然而形格勢禁,又不好在欺壓你的人前宣諸於口。唯有逗個彎,改以隱晦的方式向對方說:“你咁即系「大石笮死蟹」啫!”表面是詼諧,骨子裡即系向對方講緊粗口,藉此發洩一下心中不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