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廣東俗語:「拆招牌」——無面俾



廣東俗語拆招牌」——無面俾
不久前北京市一度「保衛天際線為由大規清拆市內的廣告牌令市民生活大受困擾。不知何故拆招牌行動像過雲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幾天又突然停止了山人懷疑,執行任務嘅人聽錯了領導指示領導叫渠先攪好空氣質素,渠卻去拆人招牌誤將保衛天際當作保衛天際”,一笑。 
拆招牌對廣東人來說有羞辱人破壞人聲譽的意思「拆招牌」亦即是落人」,「落人面即是沒顏面見人。 例如業占的人向其顧:“如果我卜嘅卦唔靈你到時可以返來拆我招牌!”
以拆人招牌來羞辱人始自何時不得而知然而見諸文字有書可稽者則可追至明清兩代山人且將手頭兩則拆招牌的故事說出來與讀者分享
⊙第一則拆招牌故事發生於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的時候所屬各個部門的衙門都是設有牌匾的兵部衙門獨不見有牌匾傳說是被朱元璋收去的。
話說有一晚朱元璋派人到各衙門進行突擊檢查發現各個衙門都有人駐守和官員當值唯獨兵部衙門闃無一人。負責巡查的人於是將兵部的牌匾拆下帶回去向朱元璋報告正要離開時卻被兵部的一名小吏發覺並且企圖奪回牌匾,可惜已無能為力了
事發後朱元璋除了將失職之當值官員職方司和駐守士卒處死之外,索性將職方司一職改由該名小吏牌匾則從此再沒有發還給兵部了。 原文見《明朝小史.明.呂毖》:『金陵各衙門皆有署榜,獨兵部無之。帝於一夕遣人偵諸司,皆有宿衛,惟兵部無人,………帝召部官,問誰當直,對以職方司。又問奪榜吏為誰,即職方司吏也。遂誅官與卒,即以此吏補其官,竟不復補榜
山人云中國人十分重視階級觀念身分屬於低端人口任你再能幹,始終也是低端人口。小吏的地位卑微身分怎能和兵部的軍將相比? 朱元璋將小吏𥙷代職方司的位置目的顯然是利用小吏來貶兵部官員的地位這舉對兵部官員的尊嚴是莫大傷害。 這種被侮的心態可在另一本明人筆記祝允明的《野記》看得出來。同樣的一個故事在結尾就多了這樣的一句話:『……其後太宗遷都,令諸司各以官一員扈從,兵曹素耻此並列,因遣行,後部亦恒虛此席。 以此觀之,兵部的軍將果然羞以此小吏為伍欲去之而後快一直等到明成祖遷都北京,下令各部須派一名官員隨行兵部的軍將才得機將此小吏遣離而職方司一職從此虛懸再無人願意屈了。 
第二則拆招牌故事發生於清朝雍正皇帝身上。 君主專制政治下的官員,由於都是皇帝任命的官員因缺乏群眾監管日子一久就變得懈怠腐敗雍正亦知道其中的弊病,所以不時派人去作突擊巡查
刑部大門的匾額相傳就是被雍正派人暗中移走的。可笑的是刑部官員還懵然不知直至皇帝上門查問方才發覺匾額已失去多時了可幸雍正並沒因此而殺人不過刑部從此便沒見人了 《清稗類鈔.明智》原文世宗知部臣疏於入署 刑部大門之匾額,相傳世宗遣人取之,部臣不知也。一日御門詣及爾部有額否?對以有。上命人舁出示之曰:“在此久矣,而若輩未之知,則平日疏於入署可也。”諸臣叩首引罪,自是亦不復發出,故遂無額 
招牌的名字不少。「招牌又名牌匾」,又可稱為匾額」,《明朝小史》署榜」,《清稗類鈔.明智》則稱之為」。
又有額頭的意思形容人愁眉苦面成語有顰眉蹙」,而言之,亦可指人的顏面
無額借指為無顏面無顏面即是沒面子」,「沒面子即是廣東人口中的「無面是也 
總括上面的說法《明朝小史》之『不復補榜可以視為廣東話之唔再俾面)」;《清稗類鈔》之『無額亦可視之為廣東話之無面」。當廣東人說拆你招牌其實即是說:“令你無面是也。

監生釋招牌
兩個監生在爭論誰最大城裡監生自誇見多識廣恥笑鄉里監生陋寡聞,二人一直爭辯不休結果雙方同意到大街上走一趟看誰比誰大。 二人來到一大宅前,城裡監生看見匾額寫著大中丞三字古人習慣是從右至左書寫,於是指著匾額由左至右讀成丞中大」,說道:“你睇呢度都寫著城中大!”二人又來到另一宅前匾額寫著大理卿,鄉里監生也學著城裡監生的辦法:“你睇呢度都寫著鄉里大!(他將大理卿讀成是鄉里大」)”二人竟分不出高下。 行行重行行,二人不覺又來到一寺門前看見匾額寫著大士閣」。此時大家都覺得大不了對方,開始有和意不約而同道:“原來我哋都系閣士大」(各自大)。” 原文見《笑林廣記》城裏監生與鄉下監生各要大。……
山人云監生為了作大,將大中丞強變作城中大」;大理卿扭曲成「鄉里大」。監生為了講和,將大士閣成「各自大」。 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為了迫港人接受高鐵西九站一地兩檢竟堅稱並無違反《基本法》一國兩制人大有最終決定權一言九鼎! 監生畢竟是個未見世面的國立大學生北京來的官幾時淪到和監生一般見識?!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廣東俗語:「無啦啦」

廣東俗語:「無啦啦
博覽廣識見寡交少是非」,得閒看看香港時事人物真可增廣見聞香港教育局最近派代表出席一個中史課程修訂諮詢會時被記者們追問,香港史是否包括六七暴動六四事件在內?中史課程修訂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無啦地一句,反問記者說:“六七暴動發生時,你哋喺邊?”原來讀歷史嘅人一定系要曾經在塲先至讀得忌
俗語無啦啦有無緣無故的意思具有同樣意思的俗語有無端白事無端端無啦啦是一個很有歷史的俗語遠至北宋僧人釋惠洪撰的《冷齋夜話》已見到它的蹤。山人且將這段頗有趣的故事說出來與讀者分享
李伯時是北宋時候的名畫家畫人物山水。蘇東坡對他晚年退居龍眠山所畫的《山莊圖》十分欣賞,《山莊圖》有如下的描述:使後來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見所夢,如悟前世;見山中泉石草木,不問而知其名;遇山中漁樵隱逸,不名而識其人。此豈強記不忘者乎?』簡而言之,李伯時的《山莊圖》就是一幅實景影象地圖套入現代人的概念,就是我們的Google Maps後人可按照《山莊圖》的山泉草石自得道路信足而行其逼真如此。
介紹過李伯時後,開始談俗語無啦啦的由來。《冷齋夜話》李伯時本來只喜歡畫馬而且造詣十分高曾臨過唐代名畫家韓幹筆下的馬蘇東坡認為他畫的馬甚至比美韓幹由他筆下畫出來的馬連城當時京城裡的人對他的作品有這樣的評語:都城黃金易得,而伯時馬不可得。”李伯時畫的馬難得可想而知
有一位法師覺得可以利用李伯時的藝術天分來弘佛法於是走去對他說道:“伯時你系士大夫嚟假有官唔做做畫匠已經系有失身分家下重成日走去畫馬你唔覺得咁系好過分咩?”李伯時是大藝術家心高氣傲大師的說話當然聽不入耳,反唇相稽道:“畫馬唔好咩唔通畫馬會無乃例使人迷失心性,墮入惡道咩?”
大師知道他信輪迴,於是說道:“我知道畫馬要畫得生動就一定要畫出馬的神韻要畫出馬的神韻就一定要非常了解馬的習性要了解馬的習性心目中就得經常想著馬形態日積月累之下,精神上你已把自己當系馬了一旦死落地獄你自然會投胎去做馬你話咁算唔算墮入惡道?”李伯時雖然喜歡畫馬但絕對不想因此而輪迴做馬當下越聽越覺有理越覺有理越怕本來還大模廝樣坐著的他此時兩腳已不由自己地走近大師跟前問道:“咁我家下點樣改過啫?”大師答道:“改畫觀音菩。”從此李伯時便以畫觀音像聞名於天下。 這段對話傳開後大家都很佩服這位大師的善勸
《冷齋夜話》原文:『李伯時善畫馬,東坡第其筆,當不減韓幹。都城黃金易得,而伯時馬不可得。師讓之曰:「伯時為士大夫而以畫行,已可恥也。又作馬,忍為之耶?」伯時恚曰:「作馬無乃例能蕩人心墮惡道乎」師曰:「公業已習此,則日夕以思其情狀,求為神駿,系念不忘,一日眼花落地,必入馬胎無疑,非惡道而何?」伯時大驚,不覺身去坐榻曰:「今當何以洗其過?」師曰:「但畫觀音菩薩。」自是畫此像妙天下。故一時公卿服師之善巧者也。』
山人云大師能從李伯時的角度和價值觀去規勸所以三言兩語便把李伯時說服了。 近日有位叫李飛的京官南下講話他以自己的角度和價值觀向香港人說了三個他自己極滿意的自問自答問題希望說服香港人接受中央的管治。 山人也很佩服李飛的善勸他畢竟完全說服了他自己。
話題轉回本篇俗語無啦啦」。從上文的故事可知無乃例與我們的無啦啦無論意思和用法都相似。至於語音試急讀幾遍無乃例便知道和我們的「無啦啦很接近故山人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無啦啦」,只不過是無乃例口語傳訛的產物罷了

山人談廣東俗語無啦啦以馬開始好應該無啦啦用馬來作結尾
有一位道學先生在官衙裡辦他家的馬廄失火童僕們將火撲熄後便走去告訴他道學問僕人道:“有人受傷嗎?”僕人答道:“幸好無人受傷不過隻馬就被火燒咗條尾。”道學先生大怒立即命人將他教訓了一頓。 僕人不服,問他究竟犯了何罪道學先生道:“你無聽過孔子不問馬的故事咩我都無問馬點解你重同我講馬?”(《論語.鄉黨》孔子退朝回來知道馬廄被火燒了,他覺得人命比畜牲重要所以只問人口平安便算。)
《笑府.卷二》原文:『一道學先生在官時馬廄焚。童僕共救滅之………責治之。或請其罪:“豈不聞孔子不問馬」?如何輙以馬對。
山人云有一位嘲笑不同政見人士出得嚟行系要還的朋友近日因涉嫌在美國向非洲國家賄而惹上官非他的老細隨即發表聲明稱他的投資活動與他們完全無關。 此亦所謂「孔子不問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