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廣東俗語:「得米」



廣東俗語:「得米」

民以食爲天,山人既是俗人,趁新年是中國人的傳統吃喝玩樂時節,也乘時談一個有關食物的俗語談食,自不然首先想到米米是廣東人的主要傳統食糧,其重要性一如我們澳洲人的牛奶與麵包,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與米有關的廣東俗語也不少,山人打算談一個叫「得米」的俗語。 
「得米」有得嘗所願的意思,意指當事人努力經營的事情最終獲得完滿的解決。 舉例來說,某人極力追求某小姐,最終獲得美人歸,於是旁邊的人便會說:“阿乜誰的纏功了得,果然得米!” 至於「得米」源自何處?山人以爲「得米」或和以前的科舉制度有關。
在清代梁恭辰的《北東園筆錄三編》中記載,華亭縣的姜小枚曾親口告訴他一段有關他家鄉的兩位讀書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兩位書生,一位叫諸雪堂,另一位名叫趙漁塘,二人在當時的鄉里中都享有盛名。有一年二人一同應考科試,姓諸的在夜間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看見姓趙的駕著一船的米迎面而來,一心以爲姓趙的是送米來給他的,便走上前向他招呼,誰知姓趙的對他說:“你的米還未到,仍在後頭。”。 姓諸的醒來後亦不明白夢中的含意,等到放榜後,才知這是暗示趙漁塘可以優異生的資格,獲補選享受食廩餼的待遇(科舉時代,朝廷發放膳食及生活補助給中選的廩生,是一種類似今日學金之類的優惠津貼),而諸雪堂則一如夢中所言,要再多等十餘年後,才得以優異生的資格入替趙漁塘出的學金空缺。
茲錄出故事的有關原文如下《北東園筆錄三編‧食廩餼》:
『華亭姜小枚(皋)嘗告予曰:吾鄉諸生有諸雪堂、趙漁塘者,皆嗜古力學,齊名簧序間。一日,同應科試,雪堂夜夢漁塘操一米舟至,雪堂以為己米也,呼之,漁塘曰:“君米尚在後。”寤而不解其故。未幾,揭曉,招覆者四人,雪堂與焉。翼日黜之,而漁塘補其缺,由是漁塘食餼。雪堂曰:“嘻,吾無望作廩生矣。”越十餘年,雪堂科試始列前茅,時漁塘以歲貢出廩,雪堂補之。夢兆始一一不虛,食餼之攸關定數如此。……』
科舉時代的讀書人,不惜寒窗苦讀,其最終目標,不外乎冀望獲得享受朝廷俸給的成果而已。故事中的兩位讀書人的運米船,即有「得米」的意思。 山人認爲他們的「得米」恰和我們廣東人口中說的「得米」一般,兩者同樣都隱喻著願望終於達成了的意思。

由「得米」想到舊時的糴米年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當十公斤塑膠袋包裝的白米仍出現之前,一般人都是到家居附近的米舖以紙袋糴米的,由是街頭巷尾米舖林立,總有一間向左近,相當方便。 當時香港某大銀行了拓展街坊客戶,便借這米舖現象,以一句“梗有一家向左近”的口頭禪作招徠,形容它旗下的分行多如米舖,可想而知當年的米舖是如何的普遍
米舖使山人憶起童年時一位同齡表親的一段遭遇。 那年他才十歲左右吧,每天放學後都是獨自步行返家的,可謂習以爲常,風雨不改。那一天不知何故,自覺回家的道路很陌生,一路上沒有其他行人,只知自己正遙遙尾隨著前面的人踽踽而行,怔忡間,自己正沿著一條兩旁泛著水光的窄長小路前進。明明知道自已迷了路,待要回頭走,卻又見來路一片朦朧,景物幽深似不可辨認,忐忑間,惟有步著眼前人的履跡繼續往前走。一路上昏昏然,最後隨著他走進一所米店購買白米。見他在挑選白米,自己也模仿他翻弄店內陳列的白米,無意識地撥呀撥推呀推,弄得白米遍地淋漓狼藉,大概激惱了店員,冷不防挨他一巴掌,居然把自己從迷惘的神思中喚醒過來。那裏是什麼荒村小路?那來的什麼瀲灩水光?卻原來身在鬧市之中。於是頭也不回,急急忙忙地覓路飛奔回家。
他的遭遇有點詭譎,也許當年坊間流傳的所謂拐帶幻術,便是今日所謂的催眠術吧。 然而世事得失似有定數。要不是他那無無聊聊的撥弄,怎會惹來那店員的巨靈之掌?要不是那人貪方便順道買米,那人的詭計恐怕早已「得米」了。
30/01/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