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唔知點算好」



廣東俗語:「唔知點算好」
 
最近有著名女星以割除乳房作為預防乳癌發病的舉措,惹起公衆一陣的討論。關乎個人的抉擇,本來就沒有公論,山人只是覺得,人呱呱墮地來到世上的路子只有一條,歸去的路林林總總億億萬萬,豈是凡人所能曉得?與其悒悒終日,常懷「唔知點算」的心情過活,倒不如以“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的態度,隨遇而安,盡情享受擁有的每一分秒幸福,時至即行好了。 形容人徬徨無計,終日以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對困惑不可知的未來,廣東人有一句俗語可以形容之──「唔知點算好」。        
山人認為廣東俗語「唔知點算好」是從殘唐五代時傳入的。當時的語法雖或不大相同,語意是一樣的。 
為了增加述說此俗語的流暢性,山人好應略為介紹殘唐五代的時代背景。 世上沒有永恆的獨裁政府,人亡政息,偉大的唐朝政權亦不例外。唐朝敗亡後,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史家稱之為殘唐五代。 五代是一個重武輕文,群雄割據的時代手握兵權的軍人,順理成章地在社會中佔有極為優越的地位。由於軍閥之間互相攻伐的結果,主宰中原的政權更迭特別頻繁,五代是名副其實的“亂世英雄出四方,城頭常變大王旗”的動盪年代,這正是獨裁政治下不可根治的悲哀。廣東俗語「唔知點算好」就是如此這般的情況下產生的。 
歐陽修撰的《五代史》記載,後漢時有一位名叫王章的軍政強人,他最看不起文人,他有一次向人表達他對文人的看法,道:“此輩與一把算子,未知顛倒,何益於國?”他的意思是說,此等文官最無用,唔識打仗不在話下,打算盤都唔識,睇渠地對住個算盤一副「唔知點算好」的蠢相,幫得國家乜忙?!”身為軍人的王章,何以用「算子」來輕蔑文官? 孫子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內外之費…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山人推想,打仗亦必須計算後援補給也。《五代史》指明「算子」一詞在當時已是俗語。由此可知今日粵語的「唔知點算好」古意盎然。(山人按:「算子」並非今日的算盤,「算子」是當時用作計算用的竹製算籌,山人只是借算盤來方便說故事罷了。) 原文見於《宋稗類鈔》:『《五代史》漢王章不喜文士。嚐語人曰“此輩與一把算子,未知顛倒,何益於國?”算子本俗語。歐公據其言書之,有古意。溫公《通鑒》改作「授之握算,不知縱橫。」不如《歐史》矣。』   
「唔知點算好」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窩囊相。南宋時,有一位自命不凡,名叫郭倪的將軍,此人口若懸河,坐而論道天下第一,經常認叻。他老哥最崇拜諸葛亮,最欣賞唐代詩人杜甫讚頌諸葛亮的兩句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又愛塗鴉,總喜歡在人家的屏風、紙扇之類的東西上寫這兩句詩。酒醉後更不得了,儼然以諸葛亮再世自居,索性把這兩句詩作連環播放,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 及至郭倪領軍北伐大敗,被金兵乘勝窮追,這時的郭倪早已被嚇得面無人色,也顧不得自己努力經營的什麼羽扇綸巾儒雅風姿形象了,慌慌張張帶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四處藏匿。郭倪的一副「唔知點算好」狼狽態,事後被人拿來取笑他,笑他是個“帶汁諸葛亮”。 故事原文:《堯山堂外紀‧卷五十七‧宋》南宋時人,時郭倪為將,每自比孔明,酒後輒詠“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屏風、便()面一一皆書此二句。未幾敗于江上,倉皇涕泣而匿。時有輕薄子笑曰:“此帶汁諸葛亮也。”

山人在電台聽人談論澳洲政府應將船民遷往社區的好處。又說有數據顯示,將羈留在船民中心的船民遷往社區居住,將可替政府節省大量的金錢云云。山人對此說法抱有懷疑,蓋設定計算方法的不同,所得的結論便大不相同了。
山人認為計算上述的費用,不應純以直接的數學比較方式計算。比較合理的計算方法應按照經營生意的原則入手,即是把營業前景的估計‘Goodwill’也計算在內。若把‘Goodwill’效應包括在計算之中,則日後因‘Goodwill’而可能吸引更多更頻繁的船民湧進澳洲,將會為國家帶來一筆龐大的未知之數的開支。
假如山人的‘Goodwill’效應成立,社區安置計劃將不可能是簡單的按人數單位作比較所能估計得了。山人恐怕澳洲政府到時又發覺計錯數,尾大不掉,那時真系「唔知點算」咯! 
15/06/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