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同人挽鞋」
貪新忘舊是世俗之情。新屋新車,諸物換新誰不愛?新鞋則是個例外,才上腳一會,“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足感之情油然而生。治新鞋也有法,用鉗子在新鞋有關部位扭捏數下,使皮革變柔即成。李後主的金縷鞋,山人縱想而不敢提;因頂腳眼刮腳踭痛極,雖不想卻試過挽著鞋走路。
廣東俗語「同人挽鞋」有低首下心,甘願替人脫鞋的意思。今日的「同人挽鞋」用法則帶有看不起人的意味。例如打賭別人無法完成某事,就會向人說:“若你能把事情辦好,我就「同你挽鞋」!”廣東話「同人」有聽從人吩咐的意思。山人疑「同人挽鞋」原是「從人挽鞋」。
首先說「挽鞋」的‘挽’字。‘挽’字在這裡並非指‘提著鞋’的意思。‘挽’字在這裡有‘拔除或拉扯’的含意。 《五雜俎‧卷二》云:『唐時清明有拔河之戲,其法以大麻絙,兩頭各系十餘小索,數人執之對挽,以强弱爲勝負。』唐人稱‘拔河’遊戲為‘對挽’,即所謂互相對拉以定勝負的角力比賽。詞語‘推挽’即是‘一推一拉’。俗語「同人挽鞋」即是指替人脫鞋,明矣。
或問脫鞋輕而易舉,何以要別人代勞? 此事應從‘脫靴’說起。大抵著靴是當時官員的制服,靴本身因有長筒的關係,彎腰脫靴十分費勁,故由人代為脫靴最便當。
俗語「同人挽鞋」何以有敬服人的意義? 此語乍然聽來似不可解,其實有一段故事也。據明人馮夢龍之《古今笑史》記載,舉凡政績斐然的地方官離任時,按當時民間習俗,鄉民為了表示對該官員的愛戴(官員沒上下其手無為而治,已算大政績了),都會爭相來為他‘脫靴’,並把靴放在官邸儀門前作為紀念。這種發乎真情的民間‘脫靴’活動,正好解釋了廣東俗語「同人挽鞋」背後,隱含著對人敬服的意義。蓋誇下海口與人打賭,輸了自然要服氣,可不能不替人「挽鞋」吧!?(《古今笑史》原文:『凡府縣官臨去任,有遺愛者,百姓爭為脫靴,著於儀門,以代甘棠之思。』
‘脫靴’本是民間自發嘉許好官的舉動。不知如何,後來卻成了對離任官員拍馬屁的指定送別儀式,不管白官、黑官、清官、貪官,亦照「脫」如儀了。 美好的事情一旦僵化,就會鬧出笑話。 因封建制度下的官員都是皇帝派來的,無論地方官員好與壞,百姓亦只得逆來順受。然而百姓為了發洩心中之積憤,偶爾也會伺機戲弄這些不肖的官員。 《古今笑史》亦記錄了兩則因‘脫靴’而引發的鬧劇:
‧話說有一名貪官,自知聲名不甚好,離職時竟發現還有人替他脫靴,不禁沾沾自喜,還以為自己貪得神不知鬼不覺。細問之下,才知只不過是循例一宗而耳,平白空自淘醉一場。
‧《古今笑史》作者馮夢龍邑中亦有一個鬧劇。鄉人為了向一位貪官報復,特地在他離任時,藉詞以「脫靴」慣例,使詐以爛靴換去其人的好靴。這種無聲的抗議,某程度上正反映出中國老百姓長期被特權階級欺壓,有冤無處訴的悲哀。 見《古今笑史》原文:『近有為貪令脫靴者,令訝曰:“我何德而煩汝?”答曰:“是舊規。”近吾邑又有偽為脫靴,而以敝靴易去其佳者,蓋銜恨之極也,尤可笑。』
或問「脫靴」與「挽鞋」又有何關係?‘脫靴’的風俗傳到我們的南方後,也許因為南方氣候溫濕,一般人只著鞋、屐而不著靴,由是‘脫靴’之例漸漸湮沒在歷史的大洪流裡。久而久之,或因俗語‘同人脫靴’的說法不太合俗情,於是被人修改成了我們今日的「同人挽鞋」。
兔子欲一雪「龜兔賽跑」的恥辱,於是以繞球場一周作跑道,再約烏龜重賽一次,聲言輸了甘願「同龜挽鞋」,烏龜亦一口應允了。 兔子這次不敢怠慢,比賽一開始便疾奔而去,而烏龜則在起步點,做了幾下像痙攣的划動後,就停下來不動了。等到兔子飛奔回到終點時,烏龜宣稱已贏了比賽。兔子不服,去找人來評道理。 龜沒好氣地說:“烏龜的問題,又關渠乜人事? 你沒聽過成語有「瞬息千里」的說法嗎?若依此法計算的話,我烏龜略動幾下便算抵達終點了。”
兔子見人辯牠不過,轉而向上帝投訴烏龜的不是。 上帝說:“若循著烏龜的規則來玩「龜兔賽跑」,兔子注定是個失敗者。你看成語也有「寸進尺退」的說法。烏龜能快能慢,能進能退。我看你還是乖乖地「同渠挽鞋」吧!”
23/04/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