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吹牛」與「吹脹」



廣東俗語:「吹牛」與「吹脹」
 
人多的地方,偶然會遇上一些個性奇特的人。曾認識一位年青人,他於工餘休息時愛向人眩耀他的快刀插手指絕藝。方法是把左手平放在桌上,五指分張,右手以小刀輕快地朝指間跳插,表演者沉醉其中,刀子接觸檯面發出的督、督、督、督、督聲,眼耳交感下,旁觀者心驚肉跳,直替他捏一把冷汗。 危險頑意到底不宜鼔勵,有意調侃他,訛言自己幼習中國功夫,小技藝閉上眼亦可以輕易為之。要他遞來小刀,擺起架式,裝模作樣調息一會,揚起刀,半閉的眼,慢條斯理地命他把手擺放在桌上──我當然是瞎「吹牛」,他自然是被我「吹脹」。
廣東話中的「吹」字,除了本來的字義外,其字義可因應說話者的情況及語調態度而變化例如「吹牛」、「吹脹」、「吹鬚碌眼」、「吹風」與「吹蕭」等等,其含意便大不同。 本篇談的是「吹牛」與「吹脹」「吹牛」與「吹脹」的用法亦可隨意變化。如“你亂吹!”和“你吹呀!”,便可以由“你亂「吹牛」!”變成是“你「吹得我脹呀」!”首先說「吹牛」,嚴格上來說,「吹牛」是中文。不過在廣東話裡面,單用一個「吹」字,也是具有相同的意義。 
詞典「吹牛」的解釋,「吹牛」有說話誇張失實或東拉西扯閑聊的意思。可惜卻乏出處。 然而俗傳有一說,認為「吹牛」本自“吹牛皮”“吹牛皮”據說起源于黃河上游一帶,因黃河水急灘險,故想出以羊皮或牛皮製成的皮筏代舟,由於皮筏厚大,以一人之力將皮袋充氣幾近不可能,必須集數人用嘴直接吹起方成(山人質疑充氣必須口吹的方法),故當地居民嘲笑人誇張失實為吹牛皮云云。  
人對「吹牛」的來源另有看法。「吹牛」一詞,或來自春秋時代的弦高計退秦師的故事。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秦國派軍偷襲鄭國,經過滑地的時候,不好被趕牛往周國出售的鄭國販牛商弦高發現了。在國家愛人民如子,人民敬國家如父的互動大原則下,弦高愛國之心油然而生。弦高人急智生,一方面火速派人折返鄭國告警,一方面自己冒充是鄭國的使者,帶著十二頭牛去見秦軍統帥。弦高送牛,表面美其名是勞軍,骨子裡是暗示鄭國早已有備,秦軍偷襲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了。弦高虛晃這一招,果然令秦軍統帥相信偷襲的陰謀已敗露,遂知難而退了。 弦高以謊言拯救了鄭國的故事,在漢代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說林訓》則寫成是:『尾生之信,不如隨牛之誕……。隨牛弦高矯君命為誕,雖然,以存國,故不如隨牛之誕。而又況一不信者乎。』高誘注:『隨牛弦高矯君命為誕以存國,故不如隨牛誕也。 
上文中的“隨牛弦高”,一些人認為“隨牛、弦高”是分指兩人的名字,惟據專家查考,卻不見傳於史書中。故山人認為‘隨牛’只是形容詞,意即趕牛的人弦高是也。所謂“隨牛之誕”即是趕牛人的謊言。‘隨牛’的諧音,分明便是‘吹牛’了。 廣東人說話時,或更把‘牛’字略去,索性說“你亂吹!”。   
「吹脹」是廣東人常用來發洩心中不平之語言。當事人吃了別人的虧,形格勢禁莫奈其何,惟有自嘲道:“真俾渠「吹脹」!” 究竟「吹脹」是什麼來的?山人相信可在下面這位侯白先生的故事中找到答案。侯白先生是隋朝魏郡人,字君素,學問廣博,個性滑稽巧辯,著有《旌異記》、《啟顏錄》。
話說有一次,侯白和數位友人路過一村莊,碰巧該村有人辦喜事請客,一時賓客雲集好熱鬧。 侯白是個貪嘴的傢伙,一聽有人請飲,那有輕輕放過白吃的機會,儘管不認識主人,也不怕唐突,隨即上門向主人自我介紹說,他們幾個人都是音樂家,因知道這裡辦喜事,所以到來道賀。 主人一聽有音樂家到會助慶,自然熱情款待。等到侯白等人飲飽食醉之後,主人便送上樂器請他們演奏。侯白幾個人的目的只是吃喝,那會奏什麼音樂。現在音樂家吃了人家的東西,按道理好歹也得弄點把戲來應付人家的要求吧。誰知侯白什麼也不幹,只推說他們是不玩尋常的音樂的,他們擅長玩的是“吹勃邏回”那種音樂。 主人至此,知道來人是來白吃的,喜事當頭亦不好發作,只好打發他們離開算了。 所謂的“吹勃邏回”,即如廣東人說的諧音俗語“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侯白取其諧音近“食飽喇喂”是也。 《啟顏錄‧隋‧侯白》原文:『侯白常共數人同行過村,村中一家,正有禮席,人客聚集。侯白即至門云:“白等數人,即是音聲博士,聞有座席,故來相過。”此家大喜,即引入對座,與飲食。食飽,主人將箏及琵琶、尺八與白令作音樂。侯白云:“白等並不作此音聲。”主人問云:“客解作何音聲?”白云:“並解吹勃邏回。”主人既嗔且笑,發遣令去。』
“吹”的諧音既是「吃」;「吹脹」的諧音便是‘吃著’;“俾渠吹脹!”即是“俾他吃著了”。引申而言之,廣東話的“你吹得我脹呀!?”,即是“你吃得著我呀!?”,語言充分展現出嘲諷揶揄的味道。 又近人嘲弄對方莫奈己何時,愛說“吹乒乓(波)!”,山人以為即是“吹勃邏!”的訛變罷了。 
 
有一位自稱擁有澳洲國藉,在澳洲居住了廿年的大律師,在香港一報章發表了一篇題為“提名機制充分展現民主”的文章。 山人覺得文章充滿娛樂性,尤其是大律師介紹關於澳洲選舉總理的遴選機制的一節,保證可以養生。茲抄錄其中這段文字如下:  http://paper.takungpao.com/html/2013-03/26/content_12_1.htm
『……澳洲公民在聯邦大選中選出執政黨,執政黨組成政府後,再由黨內遴選產生黨魁,這位黨魁就會成為澳洲總理。在澳洲這樣民主的國家,選民在選舉時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位人物最終出任總理;最多只是猜想到大黨裡邊的某幾位領導,但到底真真確確是哪位當總理,選民是不得而知的。相比之下,基本法的安排,令市民選舉前就知道特首候選人是哪位,比起澳洲發達的民主制度更加清楚透明。……』
要是我們的聯邦工黨總理Julia Gillard和自由黨黨魁Tony Abbott先生識中文,有幸得讀這位澳洲人大律師的大作,他們二人最有可能給予的評語,山人以常理度之,相信會不住地說「吹牛」……,「吹脹」……的了。
06/04/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