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廣東俗語:「牙齒印」

 

廣東俗語:「牙齒印

北京的戰狼外交果然成績斐然憑著新疆臺灣和貿易的議題竟能於短短的兩年間便成功殲了英日及歐盟等國的友誼,你看我們的澳洲總理Mr Morrison對中澳兩國關係的疏遠顯得毫不介懷,便知戰狼外交有多成功。Mr Morrison還懂得巧用中國人舞獅文化,風趣地形容被北京貿易制裁:“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on dance, more dance than bite 舞獅唔咬人)。 

廣東人有一句形容與人結怨的俗語——牙齒印」。例如說,甲希望乙和丙合作做事但遭乙拒絕,乙向甲解釋道:“阿丙嘅人品極差到處都同人有「牙齒印」。同渠合作賺得俾渠累到一身蟻。”

牙齒印爲什麼有結怨的意思它又是怎樣得來的? 山人認爲本俗語可以在《史記.范睢蔡澤》中的一段文字找到答案《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睢既相,王稽謂范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柰何者亦三。……君雖恨於臣,亦無可柰何。”范睢不懌,乃入言於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內臣於函谷關;非大王之賢聖,莫能貴臣。……范睢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戹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上文的大意說,范睢得到王稽的引進,成功做了秦昭王的宰相之後王稽於是對范睢說:世事無常。世上有三種不可預知的事情也有三種無可奈何的事情。 若秦昭王忽然死去這是第一種不可預知的事情若范睢你忽然死去這是第二種不可預知的事情若我忽然死去這是第三種不可預知的事情。 第一種無可奈何:一旦秦王突然死去那時你縱然很想推我給大王,亦無可奈何;第種無可奈何:一旦你突然死去,那時你縱然很想推荐我,亦無可奈何;第種無可奈何:我亦可能突然死去,那時你縱然很想推荐我,亦無可奈何王稽的一席話聽得范睢怏怏然於是走去見秦昭王道:“王稽對秦國很忠心要不是他冒死將我帶進函谷關我就不能見大王要不是大王賢能,我就得不到重用我今日官至相國,爵位至列侯,而王稽依然是負責傳達命令的使者這不是他冒死帶我入秦國的本意啊!”秦昭王於是派王稽做河東太守並且免他納三年以示嘉。又應范睢的請求,任命鄭安平爲將軍范睢亦散發家財來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他但迄仍然失意的人無論是一頓飯的小恩是曾瞪過他一眼的小怨總之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最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睚眥之怨』四字。《正字通》『睚眦謂忤眂也。忤眂者正眂則目上指,側眂則目指眥』《前漢杜欽傳》『報睚眥』註舉眼也。眦目匡也。言舉目相忤者必報之也。 成語睚眥必報」,比喻人的心胸極其狹窄,有仇必報。即使是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

廣東人口中的牙齒印」,其實是文中「睚眥之怨衍生出來的。睚眥的粵語讀音是崖此’,俗語牙齒印說穿了,只不過是『睚眥怨』的諧音而已

 

茲送上兩則故事給讀者分享

不修德 故事發生於春秋戰國時代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位吳起陪魏武侯坐船沿西河遊覽途中魏武侯對吳起說:我們魏國的山河實在太好了!地形險要,不愧是守國之寶呀。”吳起答道:“守土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於人是否有德,而不是在於地形有多險要當年三苗氏的地形亦很險要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護衛,因爲不修德,不守仁義最終還是被大禹滅掉。 再看夏桀所處的位置亦十分險要左有黃河濟水右有太山華山南有天然門戶的伊闕北有崎嶇難行的羊腸拱衛著就是因爲不行仁政,被周武王取而代之由此可知一個國家的政治好壞比地形險要更爲重要若大王口是心非,無信無義,今日坐在船上的人都會變成是你的敵人。”魏武侯點頭稱說得好。 原文《說苑.貴德》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修政不德,武王伐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

山人云《中英聯合聲明》則說是歷史使命早已完成”;印度焚燒因疫而死的則揶:“中國點火 vs 印度點火”;對別人批評他們的人權政策,則說:“這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日本謀捐AZ疫苗助臺灣控制疫情趙文堅則重申“台灣獲取大陸疫苗的渠道是暢通的,借疫苗謀獨不會得逞。” 不修德,文明世界之人盡敵國也

龍的傳人 春秋戰國時期,秦晉兩國在空雄會盟會盟約定的條文是這樣寫的『從今已後秦國想做什麼趙國便會協助秦國完成他它趙國想做什麼秦國便會協助趙國完成它。』過了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魏國,趙國打算出兵救助魏國秦王很不高興,派人去數趙王的不是:“當日雙方約定『秦國想做什麼趙國便會協助秦國完成它趙國想做什麼秦國便會協助趙國完成它』現在秦國想攻打魏國,而趙國卻去救魏國,這不是我們兩國約定的原意呀趙王問計於平原君平原君轉而問計於公孫龍,公孫龍道:“我們亦可以派使者指責秦王的不是說:現在趙國想救魏國,而秦王竟不給予趙國協助這不是我們兩國約定的原意呀!’” 原文:《呂氏春秋.淫辭》空雄之秦晉相與約約曰:“自今以來,秦之所欲爲趙助之趙之所欲爲秦助之。居無幾何秦興兵攻魏趙欲救之秦王不說,使人讓趙王曰:“約曰『秦之所欲爲趙助之趙之所欲爲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趙因欲救之,此非約也。趙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孫龍,公孫龍曰:“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趙欲救之,今秦王獨不助趙此非約也。

山人云:歐洲議會代表團團長,Reinhard Bütikofer先生再次提及新疆人權問題時,中外長王毅向這位德裔圑長應說:“我們並沒有對維吾爾族進行種族滅絕,反而我們歐洲的朋友應該知道什麼才是種族滅絕。(暗德國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種族滅絕行爲)” Reinhard Bütikofer說的是現在,王毅說的是歷史,蓄意混情實言辭似是而非。 看來今日所謂龍的傳人」,當是指公孫龍的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