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聽出耳油」



廣東俗語:「聽出耳油」

近日臺灣的餿水油事件惹得我身邊的兩個年青人談豬油色變。為了怕我老眼昏花,誤買餿油餅當酥油餅吃,要幫我選購餅食云云,我也樂得坐享其成。看來我算是這次風波中的意外得益者吧!嘔心的地溝油、餿水油,不說了。山人要說的是廣東俗語「耳油」
廣東人每逢聽到美妙的歌聲,便會自然而然地讚嘆道:“她的歌真好聽,令人「聽出耳油」。” 又或遇到動聽的故事,亦會說一句:“我「聽出耳油」!”
「耳郵」系乜?山人稍後才交待。且以筆代口,先引兩個故事作開場白,讓讀者出出「耳油」:
*明朝末年,有位讀書人向關帝扶乩問前程。關帝批他:“官至都堂,壽止六十。”其人果然扶搖直上,官運享通到老。明朝滅亡後,此人改向滿清投誠,官祿因此得以保存,而且已活到八十歲了。由於壽命比乩文批的還要長,此人自以為必是與積德有功所致。為了求證自己的看法,於是再向關帝問乩。關帝降乩大書道:“我一生以忠孝待人,推己及人,料你定必以身殉國的,誰知你竟去投降,你不去死與我何干?”屈指一算崇禎殉難時的日子,其人當時剛好六十歲。 故事出自《子不語‧關神下乩》 山人云:向關帝問前程則不妨;向關帝問壽難免有偏差了。
*王安石常常閉門造車,愛穿鑿附會自圓其說。有一次他和劉貢父吃飯,問:“『孔子不撤薑食』(每餐飯離不開吃點兒薑)是什麼道理?”貢父答道:“藥書《本草》云:『多食薑有損智力。』由此可知灌輸儒家思想給人民,目的不是開民智,而是用來愚民的。孔子是教人忠君愛國的,他叫人食薑的用意就是在此。”王安石欣然接受貢父的答案。後來才知道被劉貢父耍了一回。 山人云:劉貢父也許是說實話,至少王安石的想法正是如此,否則他不必『久而悟其戲也』。 歷代帝皇的牧民要訣:『《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獨裁政權一旦得國後,都千方百計強調忠君愛國,說穿了不過是希望人人頭儍腦地供他們驅使奴役,個個呆頭呆腦地愛他們的政權──「國」,如此而已。 原文《仇池筆記‧蘇軾‧薑多食損智》王介甫多思而喜鑿,時出一新說,已而悟其非,又出一說以解之,是以其學多說。嘗與劉貢父食,曰:“孔子不撤薑食,何也?”貢父曰:“《本草》言薑食多損智。道非明民,將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故不撤薑食,所以愚之也。”介甫欣然而笑,久之乃悟其戲也。貢父雖戲言,王氏之學實大類此。』
話題轉回廣東俗語「聽出耳油」。「聽出耳油」驟然聽來十分突兀。說穿了,不過是一個同音異字的誤會而已。「耳油」的本字應是「耳郵」。
「耳郵」一詞見於《眉廬叢話‧清‧況周頡》:『先是,相國駕出時,傳諭庖人整備者,湯凡三進。相助整理煙具者,亦在朵頤之列。蓋此人即下次整理煙具者。若舊制,簡授差缺,此次擬陪者,下次必擬正,亦故事也。已上各節,或目驗所經,或耳郵所得,不必皆據為事實,而又無秘辛焚椒之筆,足以傳之。』
《爾雅‧釋言》郵,過也。《正韻》最也。‘郵’有‘最’或‘經過’的意思。「耳郵」即是‘聽聞過’。‘出’字在本俗語中,則有‘超出’、‘超越’的意思。文中『目驗所經,或耳郵所得』的意思即是“親眼睇過,或親耳聽過”。
廣東俗語「聽出耳郵」直譯就是“超出我所聽過的好歌”說得明白點就是“在我聽過的歌曲範圍內,從未聽過如此好的歌”。「聽出耳郵」其實是一句極典雅的讚美話而矣。

李香蘭逝世的消息引起我重溫她的歌曲的念頭。正聽著她以苦澀而帶幽怨的聲調唱《三年》,「聽出耳油」之際,冷不防電視機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說:“……待著先”。 !人家左三年右三年地等了這許多個三年,重有面目叫人待著?敢情不是人話嚟嘅!
25/09/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