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頗爲知名,自以爲愛國之人,因私自在網上鼓吹武力攻臺而被其所愛之國禁言,他的支持者因而爲他感到忿忿不平,問愛國何罪云云。 這些人迄今仍未認識到人畜有別,國是屬於「人」的,所以愛國是「人」的特權,一眾畜牲、奴才、韭菜、配件,只宜在下面默默配合行事,你們在「人」的眼中,不過是一種愛國工具而已。 不妨自問,你們可有資格享受「人」的特供食物、特供醫療服務之類嗎?否則包子何來奢言一百五十歲?連主人的嘴面也攪不清,抵俾「人」罰!
「暫面相識」的意思是說,雖然認識其人,但談不上和他有交情。形容人和自己不熟,廣東人常常就會如此說:“我同渠只系「暫面相識」咋!渠嘅嘢我唔系好知架。”「暫面相識」的同義辭有「識半面」、「半面之交」。
「識半面」語出《後漢書.應奉傳》,原文大意說,應奉是東漢時人,少年時已經聰慧過人,李賢《注》引三國時吳人謝承的《後漢書》云,應奉二十歲時曾到彭城去拜訪袁賀,適逢袁賀閉門外出,出來應門的是袁賀家中的造車匠,他打開一條門縫,從門後露出半邊面見應奉,應奉見主人不在,便掉頭離開。數十年後,應奉在路上重遇此車匠,認出是他,而和他打招呼。 原文見《後漢書.應奉傳》:『奉 少聰明。 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奉 年二十時,嘗詣 彭城 相 袁賀 , 賀 時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 奉 , 奉 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唐人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亦云:『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絲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交。』白居易自言初中進士時,在京城舉目無親,朝中達官貴人連一個「暫面相識」的都無。
山人認爲「暫面相識」之「暫面」,或由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北魏宗欽詩《贈高允.十二首之第八》而來。原文大意說,宗欽自言當日離鄉背井,孤身一人到偏遠的西藩去的生活境況。當地風俗習慣與中土人士迥異,故此無人可以傾吐心聲。有幸他鄉遇故知,我們一見如故。雖然我們是暫面相識,但是大家都打開心扉,無所不談,我們的友情就在這一次對談中奠定了。 宗欽詩《贈高允.十二首之第八》原文:『自昔索居,沈淪西藩。風馬既殊,標榜莫緣。開通有運, 闇遇當年。披衿暫面,定交一言。』
從上文可知,「暫面」的意思,其實即是「斬面」。「斬面」即「半面」,即是截半邊面的意思。 查《說文》,斬,截也。《釋文》斬,暫也。「暫面相識」即是「半面之交」而已。
「擘面」是一個廣東人常用的俗語,形容和人絕交時,便會如此說:“我已經同渠「擘咗面」,意思是說,我已視對方如陌路人一樣了,識當唔識。
然而山人認爲今日人們常寫的「擘面」的「擘」字不是正字。蓋形容和人反目,成語有「視同陌路」,故應用「陌」或「蔑」字較爲妥當。
《前聞記.明.祝允明》云:『今吳人呼素昧平生者,曰陌面不相識。「陌」恐是「蔑」字,即《左傳》所謂「昔吾見蔑之面」之語耳。 又稱事務為事際。按:《南史》王晏專權,明帝雖以事際須晏,而心惡之,(注,事際謂舉事之際。)二字恐出此。』
文中大意說,今日上海人稱呼從未認識的人爲「陌面不相識」。「陌」的本字,恐怕是「蔑」字之變,即是《左傳》中所說「昔吾見蔑之面」的意思。題外話,「事務」又稱爲「事際」,今日人們常用的「人際關係」、「國際關係」,其實都是由此變化而來的。
茲送上二則故事和讀者分享,並祝中秋快樂:
⊙兩岸一家親?
北宋開寶八年的冬天十月,江南都虞侯劉澄將潤州城獻給北宋投降。南唐後主李煜忙派學士徐鉉去見宋太祖,請求他停止進兵。徐鉉對宋太祖說:“李煜對陛下並無過犯,陛下出師無名,不光彩啊!而且李煜以小國侍奉大國,就好像兒子侍奉父親一樣,從來未犯過錯,爲何仍要出兵討伐他呢?”太祖道:“你以爲父子是兩個國家,可以嗎?”徐鉉語塞,只得怏怏而返。 過了一個月,李煜再次派徐鉉去乞求太祖不要消滅南唐。徐鉉在太祖面前據理力爭,滔滔不絕,說得太祖無辭以對,老羞成怒之下,按劍喝道:“不必多說了!滅南唐需要理由嗎?天下只能得我一家便夠了,我睡覺的地方,怎容許別人在旁打鼻鼾的呢!?”徐鉉知乞和無望,只好帶著惶恐的心情返國。 原文見《宋史紀事本未.卷八》:『冬十月,江南都虞候劉澄以潤州降。江南主危迫,遣學士承旨徐鉉求緩師。鉉至,言於帝曰:“李煜無罪,陛下兵出無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帝曰:“爾謂父子爲兩家,可乎?”鉉不能對而還。踰月,江南復遣鉉乞緩師,以全一邦之命。鉉見帝,論辯不已,帝按劍怒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鉉惶恐,辭歸江南。』
山人云:『人不通古今,襟裾牛馬;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人不識歷史,不過是著了衣服的牛馬;人不知廉恥,不過是著了衣服的豬狗而已。 今日臺灣有些人開口埋口說:“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岸一家親嘛!”不知他們又如何回應趙匡胤的說話。
值唔值?
南唐重臣馮謐字叔文,又名延魯,他在一次等候上早朝的空閒時間,和朝中大臣們談及唐玄宗賜賀知章三百里鏡湖的故事,並且滿懷憧憬地說:“我本人並不奢求,但求他日得玄武湖二十里封地便心滿意足了。”徐鉉答道:“主上求才若渴,怎會吝惜區區一個湖的地方呢?目下唯一缺少的是像賀知章這樣的人才呀!”此話明踐馮謐不是個人才,惹得在場各人大笑。 原文見《古今談概》:『南唐馮謐,嘗對諸閣老言及玄宗賜賀知章三百里湖事,因曰:“他日賜歸,得玄武湖二十里足矣。”徐鉉答曰:“主上尊賢下士,豈愛一湖?所乏者,賀知章耳。”眾大笑。』
山人云:愛是一個等價交易的行爲,否則必不能恆久。從來不把人民當人看待的中共政權,值得愛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