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廣東俗語:講說話好「掘」

 

廣東俗語:講說話好掘」

亂世多奇言怪論,不是緩急不分本末倒置,就是以黑爲白似是而非。近日就推翻伊朗哈米尼政權的話題,臺灣有位研究政治的學者卻這樣說,技術上美國是可以令伊朗哈米尼政權垮臺的,只不過伊朗垮臺後出現的無政府狀態,將會比現時專制政權的局面來得還要差。歷史經驗通常指出,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死的百姓,往往比暴君統治下死的百姓多。過去的利比亞、伊拉克或者阿富汗就是例子,因此推翻一個暴政之前,如果沒有先想好配套,通常不會更好云云。 恕山人直言,所以才有『秀才做反,三年不成』之語。再說,連殺人如麻的暴君,也未必知道他自己究直接或間接殺了多少人,憑什麼這位學者能準確統計得出暴君殺的人,會比無政府狀態下殺得人少呢?

何謂講說話「掘」? 形容人說話直接,開門見山,不轉彎抹角,廣東人就會這樣形容他說:“渠講話好「掘」!” 且以上述的殘暴政權不宜滅論」爲例。這位學者的言論給我的感覺是,他表面上似在爲伊朗說情,實則是替強國說好話而耳。

「掘」一辭早見於《韓非子.難言》一篇關於談話的困難。文中大意是這樣的:我韓非並非覺得講話難,我之所以覺得難以說話,是因爲言談中聽,人們就覺得是油腔滑調,雄辯滔滔,就易被人視爲識講唔識做。 敦厚恭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易被人視爲說話不圓滑,而且不分尊卑 類比事例繁瑣,口若懸河就易被人視爲是中聽不中用。 言辭簡潔一針見血而毫不掩飾就易被人視爲是不善詞令,而且出口傷人。 激烈抨人主的親信發人陰私,就易被人視爲是搬弄是非不厚道。 話題宏大廣博,深遠玄奧,發人深思就易被人視爲是誇張又無用的廢話。 精打細算專門討論一些細微小事,就易被人視爲是追逐蠅頭小利之市井之徒。 言辭和順話題切合時事就易被人視是貪生怕死,蓄意迎合人主的馬屁精。 說話超塵脫俗,聳人聽聞,就易被人視爲是怪誕不經。 口舌辯給,辭藻豐富,就易被人視爲是刀筆小吏。 凡事必以古人爲法談話引經據典,就易被人視爲是不識變通的讀蟲這是我韓非所以感到難以進言,又怕吃力不討好之原因 《韓非子.難言》原文:『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 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 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閎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 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 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 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我們廣東人形容人說話「掘」,其背後的意思,即是指其人說話『掘而不倫』明矣。

 

茲送上兩則故事和讀者分享:

教人諗嘢 

魏王有一次問張旄道:“我想聯同秦國攻打韓國,你以爲如何?”張旄答道:“你以爲韓國會坐以待斃呢?抑或是會割地給諸侯,使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對付我們呢?”魏王道:“看來韓國會割地給諸侯,讓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對付我們的。”張旄道:“你以爲韓國會怨恨我們魏國嗎?”魏王道:“他們一定會怨恨我們的。”張旄道:“你認爲韓國會覺得秦國強,抑或魏國強呢?”魏王道:“秦國強。”張旄道:“你覺得韓國會割地給他認爲強的國家,並且臣服於這個連怨恨也不敢的強國呢? 抑或是割地給他認爲不太強的國家,並且臣服於這個他敢怨恨的國家呢?”魏王道:“韓國會割地給他認爲強的國家,並且臣服於這個連怨恨也不敢的強國。”張旄道:“現在攻不攻打韓國,大王自己應該知道答案了。” 原文見《戰國策》:『魏王問張旄曰:“吾欲與秦攻韓,何如?”張旄對曰:“韓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從天下乎?”王曰:“韓且割而從天下。”張旄曰:“韓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張旄曰:“韓強秦乎?強魏乎?”王曰:“強秦。”張旄曰:“韓且割而從其所強,與所不怨乎?且割而從其所不強,與其所怨乎?”王曰:“韓將割而從其所強,與其所不怨。”張旄曰:“攻韓之事,王自知矣。”』 

山人云:馬英九近日出席敦煌研究院舉辦的兩岸弘揚中華文化活動時,致詞說:“我的主張是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又說:“和平是不要使用武力或者是武力威脅,民主則是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願。”請問這位阿九哥,你認爲中共會聽你指指點點麼? 如果中共不會聽你的話,即是阿九哥想臺灣人聽你話不抵抗,讓中共「和平」入侵臺灣,割臺灣人韭菜來挽救他們瀕臨崩潰的經濟,對嗎?

 

該殺 

桓溫揮軍進入洛陽,當途經淮泗二水,進入北方國土時,和衆僚屬官員登上船樓遙望中原,感慨地說:“西晉大好江山淪陷於敵人之手,國土成爲廢墟,王衍等人實在難辭其咎!”袁宏隨口答道:“國運有興必有衰,未必和王夷甫諸人有關的。”桓溫神情肅穆,望著衆人凜然道:“各位可曾聽過東漢劉表這個人物嗎?此人養了一頭重逾千斤的大牛,食料數量比普通牛隻多出數倍,然而負重及走遠路卻遠不如一頭瘦小的母牛。等到魏武帝曹操攻入荊州,立即命人把牠宰了給士卒們吃,當時人人莫不稱快。” 桓溫顯然是衝著袁宏說的,身爲人臣者,食君之祿,理應擔君之憂,否則便該殺。嚇得當時在場的人都心驚膽戰,袁虎亦面無人色。 原文《世說新語.輕詆》:『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袁虎率爾對曰:「運自有廢興,豈必諸人之過?」桓公凜然作色,顧謂四坐曰:「諸君頗聞劉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荊州,烹以饗士卒,於時莫不稱快。」意以況袁。四座既駭,袁亦失色。』 

山人云: 按照臺灣國民黨的「和平」邏輯,因爲王衍等人不曾向敵人高呼「大家都是中國人「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也沒盡量避免剌激敵人之故,所以西晉就亡國了。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廣東俗語:「空口講白話」、「識講唔識做」

 

廣東俗語:空口講白話」、「識講唔識做」

澳洲執政工黨政府在今次大選大勝在野黨,充分顯示出我們澳洲人的務實,知道世界有了一個當奴侵已嫌太多了,不想再多來一個,故此唯有再多選一次工黨執政而耳。

有些人說話相當誇張,任何事情放在他口中,都變得很容易辦得到的,等到你將事情交給他去辦理時,卻又眼高手低,最終爛尾收場。廣東人對這類講就天下無力,做就無能爲力的人,常常都會用「空口講白話」或「識講唔識做」來形容他

俗語「空口講白話」可見於《舊唐書.卷十五.憲宗本紀下》:文中大意說,唐朝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唐憲宗有一天對宰相裴度說:“人臣爲君主做事,只須盡力做好事,自然便有名望,爲何總是喜歡聯群結黨?朕很討厭這種人的。”裴度答道:“一直以來,君子和小人都各有他們的徒眾。君子們則同心同德,大家本著爲國家做事;小人則各懷私心,以利益而聯群結黨。”唐憲宗道:“他人所說的話亦和你說的差不多,然而要看出誰是君子誰是小人,談何容易啊?”裴度說:“是君子抑或是小人,只須看他們的所作所爲,便自然可以分辨出來的。”憲宗道:“但凡是好事,口講出來就容易,要切實執行起來就困難。你們既然說得出來,就必須切實執行,咪空口講便算。”裴度表示歉意,說:“聖上教訓我們可謂十分對的,我們怎敢不努力做好本分。然而天下人是以聖上爲榜樣的,他們只學聖上所作所爲,不會學聖上所說的教訓,我們亦希望聖上能講得出做得到。”唐憲宗聞言,亦樂意接受裴度的建議。

《舊唐書.卷十五.憲宗本紀下》原文:『上顧謂宰臣曰:“人臣事君,但力行善事,自致公望,何乃好樹朋黨?朕甚惡之。”裴度對曰:“君子小人未有無徒者。君子之徒則同心同德,小人之是爲朋黨。”上曰:“他人之言,亦與卿等相似,豈易辯之哉?」度曰:“君子小人,觀其所行,當自區別矣。”上曰:“凡好事,口說則易,躬行則難。卿等即言之,須行之,勿空口說。”度等謝曰:“陛下處分,可謂至矣,臣等敢不激勵。然天下之人從陛下所行,不從陛下所言,臣等亦願陛下每言之則行之。”上頗欣納。』 

題外話,事情的好與壞,其實並無絕對,主要視乎利益歸誰而定。例如美中貿易戰,習近平堅決不肯和美方妥協商,對他來說是好事,因爲可以讓他有面子,但對其國內人民則是壞事,因爲將要面對失業斷糧的痛苦。又烏克蘭總統在美國白宮被當奴侵等人當眾羞辱,對他本人來說是壞事,但卻因此而激起歐洲各國鼎力相助的決心,對他保家衛國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話題轉回本篇俗語。原文的「空口說」的意思是講空白話,即是今日我們廣東人口中的「空口講白話」。

 

廣東俗語「識講唔識做」的意思十分淺白,恕山人不再累贅了。

本俗語早在《傳燈錄.北宋釋道原.卷一一》出現,文中大意說,唐莊宗一見存奬禪師,龍顏大悅,賜存奬襌師紫衣和尚道號,但全部都被存奬拒絕了,於是改賜馬給他當坐騎。馬受驚跳躍,存奬墮馬跌傷腳部,只得叫寺院的住持來,說:“爲我做個木枴杖。”主持做了拿來給他,存奬襌師一邊用拐杖遶著寺院試行,一邊問寺僧道:“你重認得我嗎?”答:“怎會不認得你。”存奬襌師唸佛偈道:“跛腳和尚,講得行唔得。”

《傳燈錄.北宋釋道原.卷一一》原文:『龍顏大悅,賜紫衣師號,師皆不受,乃賜馬與師乘騎。馬忽驚,師墮傷足,師喚院主:“與我做箇木枴子。”主做了將來,師接得,遶院行,問僧曰:“汝得還識老僧麼?”曰:“爭得不識和尚。”師曰:“𨁸腳法師,講得行不得”』 

存奬禪師借腳傷不能行,打佛偈說「說得行唔得」,意思是「講就得,做就唔得」,亦即是我們今日常用的識講唔識做」。

 

 

送上二則故事和讀者分享:

⊙奴隸

楚王喜歡安陵君,於是將國事交給他掌管,景睢請江乙使對安陵君說:“楚國目下有許多貧民,請將雲夢一帶的農田租給貧民們使用,讓他們可以自食其力,不必流離失所。”安陵君將說話轉告給楚王聽,楚王亦批准了。 

過了幾天,安陵君碰見景睢,問租借農田給貧民可爲楚王帶來些什麼利益? 景睢答道:“無!”安陵君聞言,訝然道:“我本以為你能為大王謀利,所以才替你傳話的,原來只是爲人民著想的嗎?”景睢聞言,鬱鬱不樂而出,並將二人的對話告訴左右,說:“快要亡國了!爲臣者意在爲主謀利,而不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上,這是亡國之路呀。” 原文見《郁離子.明.劉基》:『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於安陵君曰:“楚國多貧民,請以雲夢之田貸之耕以食,無使失所。”安陵君言於王而許之。他日,見景子,問其入之數,景子曰:“無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為利於王而言焉,乃以與人而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語其人曰:“國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山人云:安陵君愕曰:“吾以子為利於王而言焉,乃以與人而為恩乎?”,中國自古以來,從未曾有過所謂人民」,有的只是奴隸而已。奴隸在太平盛時是主子的生財工具,在戰亂時則是主子的砲灰材料,除此之外便是主子可有可無的負累物。今日中美發生關稅糾紛,中共認爲主動和美方談判等同「下跪」,一於要和美國比忍耐力,看你美國人挨得不買東西,抑或是我的奴隸挨得不吃東西。                      

 

聖人之行 

郁離子說:“精於打仗的人,只會爲自己減少敵人;不精於打仗的人,只會爲自己增加敵人。減少敵人的人日益強盛,增加敵人的人日漸衰亡。意欲奪取別人的國家,則該國家的人民都將成爲我的敵人。故此善於滅少敵人的人,他不會迫使別人成爲他的敵人。商湯周武之所以天下無敵,皆因他們懂得利用敵人去對付敵人之故。唯有天下最仁慈的人才能利用敵人去對付敵人。故此能使敵人不和我爲敵,天下人就會不戰而信服。”  原文見郁離子.省敵》:『郁離子曰:“善戰者省敵,不善戰者益敵。省敵者昌,益敵者亡夫欲取人之國,則彼國之人皆我敵也故善省敵者不使人我敵。湯武之所以無敵者以我之敵敵敵也。惟天下至仁爲能以我之敵敵敵,是故敵不敵而天下服。』 

山人云:美國總統當奴侵口中的MAGA」,原來是事事反其道而行。聖人深意,豈是我輩所能領悟得了,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