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攪事」
廣東人謂人「攪事」,意指其人的言語或行為帶煽動性,不易被一般人接受是也。類似的行為,例如最近我們的總檢察長(Attorney-General Mark Dreyfus)乘飛機往布里斯本時,罔顧機上全體乘客的安全,拒絕服從機上工作人員的指示關掉無線電話,結果要勞煩聯邦警察在機場恭候他。
「攪事」的語意雖然淺白,然而亦有其出處。山人認為「攪事」一詞,乃本自北宋時鎮守邊疆告急的故事而來。儘管當時的句語與今日廣東人說的「攪事」稍異,但在意義上是一致的。
廣東俗語「攪事」故事發生於中國南方,我們廣東廣西的地方。北宋仁宗時,廣西酋長儂智高起兵作亂,經常滋擾兩廣各郡,駐守當地的官兵屢戰不勝,朝廷大驚,於是急忙派大將狄青南下平亂。「攪事」一詞,就是如此這般的情況下產生的。
說到狄青,山人倒想略為介紹一下這位北定西夏,南平儂智高,戰功彪炳的北宋名將的生平。山人唸書時,第一次從學校圖書館借到的,就是一本描述他西征的小說《五虎平西》。狄青出身於微賤,少年時因罪被迫入伍當小兵,當時大抵為了防止逃兵的緣故,按法必在小兵面上刺字。由於他作戰勇猛,屢建奇功,出戰時喜歡披散髮戴青銅面具對敵,殺氣騰騰,使敵人畏之如虎。當時的權臣范仲淹和宋仁宗都十分賞識他。范仲淹以“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鼓勵他發奮鑽研兵法。仁宗曾賜藥給他除去面上的刺青,卻被他以刺字可激勵後來者而婉拒了。 狄青南征儂智高一役,宋仁宗對他更加信任,擢升他為樞密使,打破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慣例,竟以武官成了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可惜他始終被文臣猜忌,怕他功高蓋主,最後被迫外放至陳州,死於陳州之翌年,死時才五十歲。粵劇《狄青三取珍珠旗》就是描述他平定西夏的故事。
回說俗語「攪事」的由來。皇祐年間,廣西壯族酋長儂智高造反,侵擾廣南附近一帶的地方,駐守當地的宋軍不能勝,大將狄青於是奉命南下討伐。
狄青畢竟是位能征慣戰的名將,深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未到任,便秘密先到洪州拜訪當時正在家中服喪的陶弼。你道陶弼是何方人物?原來陶弼曾在廣南當過一段頗長時間的地方官,對當地的流弊瞭如指掌故也。狄青去見他,就是希望能從他的口中,多點了解儂智高的底蘊。 狄青向陶弼請益的情節,勾起山人看過一出1987年出品的警匪電影《The Untouchable》,戲中的男主角向飾演老差骨的老牌鐵金剛演員Sean Connery請教反貪的策略,二人的交往彷彿正是本故事中狄青與陶弼的寫照。 陶弼本有愛國之心,無奈孤掌難鳴,格於形勢,只好啞忍明節保身算了。後來看出狄青的誠意,才敢放開懷抱,向他透露破賊之法。
原來貪贓枉法文化早已彌漫於當時廣州一帶的官場,境內大小官吏相互勾結,儼然編織成了一個龐大的貪污網絡。地方官軍不是沒能力收拾儂智高,只因地方官軍利用儂智高來向朝廷歛財而矣。只有儂智高一日存在,他們這些地方官便可不斷向朝廷伸手要錢,只要軍用物資源源不絕而至,他們便可從中中飽私囊,大發其國難財了。這種妄顧國家安危的發國難財手法,他們就稱之為‘做邊事’。 陶弼認為要消滅儂智高,必須首先一舉撲滅這個貪污集團。陶弼的一席肺腑話,說得狄青心領神會,亂事果然很快被狄青平定了。 本故事見錄於《默記》:『儂智高犯廣南,………為青言廣南利害,曰︰“官吏皆成貪墨不法,惟欲溪洞有邊事,乘擾攘中濟其所欲,不問朝廷安危,謂之‘做邊事’,涵養以至今日。』
談說‘做邊事’的故事至此,山人亦忽然心領神會。假如山人能夠回到大宋時代,弄他個什麼的地方官做。
‘做邊事’也可來個借屍還魂,變成了‘做災事’。總之豆腐樓塌得越多,災情越大,到時登高振臂一‘喊’,天下振災資金自會如百川匯流,滾滾流進口袋裡。不亦樂乎哉!
山人的發財妖夢做完。言歸正傳,狄青故事中的‘做邊事’就是指守邊防的官兵,不時製造亂局,從中漁利的意思。‘做’在廣東話中可說成是‘攪’。例如問人“你近來做尐乜?”,亦可說成是“你近來攪尐乜?”。“做邊事”亦可說成是‘攪邊事’。 年代久遠,‘攪邊事’已不合時宜,索性把‘邊’字剔除,乾脆說「攪事」算了。
「攪事」在某些情況下,也不盡然是壞事。例如維省近日工會(CFMEU)就墨市中心的建築地盤塌牆慘劇,對該所屬地產公司發起遊行示威,要求關注改善工地及公衆安全設施。
若工會不藉著某些事故,從而引起公衆的關注和理解而示威「攪事」。 不妨看看現成的例子,已罷工超過一個月光景的香港貨運碼頭工人,那種勢孤力弱的慘況,便知缺乏有力工會支持的「攪事」,意味著什麼了。
04/05/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