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長氣」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挖空心思,將一個本來是嚴肅的中亞峰會,當作是一個古裝的電視娛樂節目來辦,雖然有點滑稽,但他就有任性的權利呀。唐朝不唐朝不重要,總之要熱熱鬧鬧,有持著紅燈籠的宮女,有持著紅色「唐」字旗號的侍衛,他認爲是大唐盛世,就是大唐盛世了。 看見習帝攪的唐朝中亞峰會,我想起廣東人的一個俗語——「長氣」。
廣東人有一個專門用來形容人喋喋不休,說話說得令人厭煩的俗語。例如子女要遠行,父母出於關懷和愛護之心,反覆叮嚀,這時子女就會抗議說:“阿爸阿媽,我識照顧自己㗎嘞,你哋唔使咁「長氣」播!”
爲何「長氣」有喋喋不休的意思?「長氣」雖然不易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但它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爲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山人認爲最好用清人張景運《秋坪新語》的一個鬼故事作爲引子,帶出本俗語旳來歷。
東光鄉貢張伯因精通醫術,家住褁頭村,他在東光縣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廿四日,忽然有一名自滄州高家窪來的老婦,她向他求治棍棒打傷的藥。她自稱姓劉,兒子名叫永壽,在高家窪村內當農工,因昨晚在夢中被兩名作衙差打扮的青衣人,拉去滄州城隍廟審訊。城隍神看來很憤怒,一見他來到,二話不說,立即命人重重打他四十大棒,打到他屁股開花,痛得他死去活來,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自問不知所犯何罪而受此重罰,唯有大聲呼冤不已。 城隍神這時才開始詳細查核他的年歲和住址。站在城隍神左側的鬼差翻閱過簿記後,對神說:“拉錯人了!他和要拘捕的人的名字和年紀雖然相同,但住址就不對了。”神這時才轉頭來重責拉錯人的兩名青衣人,並且命他們即刻攙扶他回家。 永壽這時才知道自己已死,暗忖自己雙腳已經被打殘廢,生存已經沒有什麼意義,遂向神泣訴說:“小人是靠勞力供養老母的,而今已經成了廢人,回去亦不過和老母一齊餓死吧了。與其死多一次,不如不還陽好過。”堅決不肯還陽。 神亦黯然,又遷怒於二青衣身上,再重打二人四十,然後勸永壽說:“一切都是我手下的錯,如今我已經懲罰過二人了,你返家吧!”永壽賴死不肯,認爲神應該負責醫治自己股傷才是。神說:“你放心好了。你去東光縣褁頭村找張某,他會治理好你的傷勢的。”站在神兩旁的鬼差這時亦好言相勸說:“你雖然想死,但你阿媽又如何呢?何況張某又會醫好你嘅傷。你會無事的,我們無𧩶(呃)你㗎!”永壽這才願意讓兩青衣攙扶離開。行上門前的大橋時,但見橋下水色蔚藍,清晰見底,水底的花石份外玲瓏可愛。正看得出神之際,冷不防被青衣人從後一推,便跌落橋下。永壽驟然從夢中驚醒,發覺自己全身疼痛難忍,一面叫痛,一面用手撫摸臀部,原來已經皮開肉,滿床都是血了。 連忙將夢中的情景告知老母,所以他的老母才來向張適求藥的。 張適其實並沒有什麼治杖傷良藥的,只好將手頭僅有的黃連敗毒散打發她回去便算。 從此也沒見過老婦回來找他,也不知那些藥能不能治好他的創傷。 原文見《秋坪新語.清.張景運.卷十二》:『東光鄉貢張伯因,一鄉稱長者,精岐黃,所居褁頭村。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廿四日,忽有滄州之高家窪老婦來求杖瘡藥。自云劉氏,子永壽傭於本村農家,今夜夢中爲兩青衣攝去,至本州城隍廟堂上。神甚怒,不復致詰,將籤筒擲下,重杖四十,肉破筋斷,絕而復甦,伏不能起,自省不知有何過犯,受此毒責。……永壽乃起,扶兩青衣肩𨂝𨂞出(音淜炭)。方登門前大橋,橋下水色湛然深碧,其底文石𥻘𥻘(音要)頗可愛,翫(音玩)青衣猛自後推墮橋下。陡然驚醒,覺遍身痛楚難忍,呻唫不絕,以手捫兩股際,皮肉潰裂,血浸牀席,急以告之老婦,故奉神命來乞藥也。張適無他杖瘡藥,惟有黃連敗毒散與之去。去後終無復來,竟不知其果愈未也。』
鬼故事說完了,和本俗語有關的是接下來的作者評語:『凡官鞫囚,問姓名後,必詰其年齒、里居、父母,兄弟甚悉。看似長語,正所以防或也。一言不發怒叱行杖,神亦大鶻𥤮哉。若夫盛德長者,神鬼知名,人亦何憚而不爲善歟。』 作者說:“凡官府拷問犯人,必先詳細查問犯人的姓名、年紀、住址、父母兄弟等等。表面上看來好似好「長語」,其實是要防止捉錯人。一見拘來犯人就打,這個神亦很魯莽啫!然而如果事主是一位很有德行的長者,鬼神都認識他,又怕乜鬼神會對自己不利啫?”
山人云:從城隍神動輒對人民大發官威,反影出自古以來獨栽政制下中國官員的一副橫蠻嘴面。 作者之邏輯思維亦大有問題。他不怪罪城隍神糊塗誤人,反而怪受害人不是知名的善心人士,所以才有此無妄之災。此類本末倒置的邏輯思維,在今日的中國人中仍大行其道。 例如認爲中國之所不夠強大,都是因爲領導人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之故。卻不知道世上本來就是智者少愚人多,正因爲權力太容易落入愚人手悝,一旦讓他集中力量做他的大蠢事,等到他闖了滔天大禍時,大錯已經鑄成,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話題轉回廣東俗語「長氣」。「長語」亦見於唐朝詩人杜甫的《哀王孫》詩:『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安祿山起兵作亂,長安城內的王孫貴族四散奔逃,杜甫在十字街頭遇著一位落難王孫,由於兵荒馬亂的關係,說話不敢太過長氣,就在街頭匆匆交待一下便算。
浮槎散人和杜甫詩中的「長語」,其實即是我們廣東俗語的「長氣」。「長氣」的本字是「長䛥」。䛥,《集韻》許豈切,音欷,上聲,語也。 廣東俗語「長氣」是「長語」明矣。
茲送上一則故事給讀者分享:
⊙有數得計
白醉璅是《堅𤬄集》作者的朋友,他說攸縣曾出過一位名叫張子雲的豪傑,身高有八九尺,是個孔武有力的巨人,他爲人擔米,兩個肩膊各托120斤,頭上還可以頂著60斤,而且步履從容。 他曾試過躺在石橋上,將頭伸出離石橋數寸,其勇氣和力氣超乎常人。 元朝末年盜賊四起,鄉民推舉他爲寨主,他所騎的灰馬,日行千里,其快如飛,敲鑼之聲未響完,馬已經從山上跑到山下成千里路遠了。後來歸順明朝擔任巡檢之職,直至死去。 原文:《堅𤬄集.清.褚人獲》:『白醉璅言,攸縣張子雲,身長八九尺,爲人擔米,肩各一石,首戴五斗而行無窘步。嘗卧石橋上,其首去數寸。元末之亂,鄉民推爲寨主,所乘馬灰色,日行千里,鳴金未絕,自山馳下已千里矣。歸附後爲巡檢而卒。』
山人云:難怪「肩扛兩百斤麥子走十里山路不換肩」充其量只能當其本朝的最高領導人。如果能如張子雷,多一點人的智慧能力,來個雙肩一頭,又豈止扛區區兩百斤麥子呢!又何須自尋煩惱,攪什麼一桶五桶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