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廣東俗語:「有鬚就認老豆」



廣東俗語:「有鬚就認老豆」

在雜貨店購物後要排隊輪候結帳,視線不期然落在隊伍前面,一位乖乖站著陪媽媽等候的小女孩身上。小女孩年紀大約只有三四歲,粉白的皮膚,胖都的臉蛋,身穿粉藍色細格連衣裙,外罩海藍碎花外衣,看來像個精巧的大洋娃娃,好趣緻。人龍在移動,右手抓著她媽媽裙裾的她亦隨而移動,時間無聊而乏味。怔怔出神的她驀然發現,被她曳著衣服的人不知何時已不是她的媽倉皇過去緊抱己離開身傍的媽媽,回轉頭來偷看剛才的陌生人好不情願的帶稚氣而難為情的目光──好一副「有鬚就認老豆」的神色。    
「有鬚就認老豆」是一句揶揄人辨別事物,流於草率及武斷的廣東俗語。例如自已遺失東西,卻把別人的類似東西,當作是自己的物件佔為己有。其情況一如人單憑老人面上長了鬍鬚,便認定是自己的父親一般武斷不合理。 山人認為「有鬚就認老豆」並非純屬口語相傳的俚俗之語。此俗語或與北宋神宗時的一宗‘省試’科舉考試故事有關。為了方便闡述本俗語的來由,有必要略為介紹一下宋代的考試制式。
隋唐五代的貢舉考試只分‘解試’和‘省試’兩級,到了宋太祖時,特別在‘解試’和‘省試’之外,增設一級‘殿試’,從此奠定了國家選拔人才及籠絡士人的三級制‘解試’、‘省試’、‘殿試’考試制度。(元、明、清朝沿襲這制度,但改稱為鄉試、會試、殿試。) 此外,北宋一改前朝以詩、賦、經取士的方法,改為考試經義,應試的試生須就既定的題目作賦。由於作答不能偏離經義,試生往往忽發奇想,因而帶出一些當時認為是笑話的出位文章。例如在慶曆中,試題為《天子之堂九尺》,賦者曰:『“成湯當陛而立,不欠一分;孔子曆階而升,止餘六寸。” 』作者竟然想出以數學配合二典故《孟子》『曹交言湯九尺』,和《史記》『言孔子九尺六寸事』行文,以孔子和成湯身高比較天子堂階。且不論經義,若以今日的角度看,是笑話仰或是創新則屬見仁見智了。 
與本文俗語「有鬚就認老豆」有關的故事,則發生於宋神宗熙寧年間舉行的一次‘省試’中。當時的試題是《貴老為其近於親賦》,據《宋稗類鈔》記載,有試生就《貴老為其近於親賦》為題作答時,有這樣的一句:『睹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 
‘黃’就是老人鬢髮變黃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恒如有垢者也。 『睹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的大意是說,“一見到皮膚起皺,頭髮變黃的老人,就等如看見自己的父親了。” 山人把這兩句話的意思以廣東話來演繹之,豈不就是“睇見有鬚就認老豆”嗎!? 原文見於《宋稗類鈔》『……又嚐試《貴老為其近於親賦》。一試卷云:「睹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一時傳以為笑。』     
排隊的小女孩有一顆赤子之心,知道「有鬚認老豆」是大笑話,故無論如何不想亂認媽媽可是有些人長大了,赤子之心變了狐狸心,屁股指揮腦袋,反而樂於亂認人做爸爸了
今人兩眼向「錢」看,常聴人喊‘阿爺,阿爺…’蠻親熱的,亂認老豆絕不稀奇。 古人則重視孝道,亂認別人老豆是大恥辱。讀聖賢書的為了攀附權貴,尚且大有人在。宋人筆記梅堯臣《碧雲霞》記載:「宋朝有一位名叫鄚戬的人,為了升官發財,不惜阿諛奉承朝中大官黃元吉。及至黃元吉失勢被貶,有人以鄭戬失去靠山,對他嘲諷說『“天休走卻爺矣”』,意即“上天拎走你老豆喇,知驚未?” 鄭戩不但不以為忤,反而嬉皮笑臉地回答『“君不知我更有一爺在。”意即爺死爺還在,你唔知我又搵到了另一個嗎?!” 原文:《碧雲霞‧宋‧梅堯臣》『鄭戩結中官黃元吉,吉左遷外補,戩同列戲曰:“天休走卻爺矣。”戩笑曰:“君不知我更有一爺在。”其不知羞愧如此。』

山人有方向障礙的毛病,是名副其實無左無右的「騎牆派」,駕車經常迷路。尤其害怕在大停車場內泊車,事後往往發覺車子竟消失在茫茫的車海中,遍尋不獲那種疑似被偷去車輛的焦躁不安感,實非三言兩語所能言表,此際惱人的惡念總會油然而生,恨不得「有鬚就認老豆」,隨手就亂認……魔鬼的交易常在一念之間而已
01/07/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