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廣東俗語:「大石笮死蟹」







廣東俗語:「大石笮死蟹」
「大石笮死蟹」是蠻不講理的代名詞,泛指一些以專橫的手段來迫人就範的行為而言。未剖析本俗語之前,山人打算先以數則古人的「大石笮死蟹」笑話作開場白:
⊙唐朝有個名叫裴勛的人,人矮多智。有一次與父親飲酒,規定以其人的特徵為行酒令的題目。裴勛的父親首先說:“矮人饒舌,破車饒楔,裴勛十分。”(人矮多嘴,爛車多木楔,論人矮又多嘴,裴勛應得十分。按:車是用木塊建造的,使用日久,木與木之間的相接部分因鬆脫而產生吱吱聲。補救的辦法就是用木楔將鬆脫的地方填實。車子越殘舊,鬆脫的地方越多,使用的木楔也越多) 裴勛乾了一杯後,向父親回敬道:“蝙蝠不自見,笑他樑上燕。十一郎十分 (嘲父親是蝙蝠。以蝙蝠和燕子彼此都是樑上之物,蝙蝠笑樑上燕子是沒自知之明,若論沒自知之明,十一郎應得十分。按:裴勛的父親排行第十一。) 此語一出,登時惹得父親大怒,結果把裴勛修理了一頓。 山人云:自己批評別人是教誨,別人批評自己則是「大逆不道,不識大體」。
⊙安祿山派人送一籃櫻桃給兒子和周贄二人,並附上詩云:“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他的左右認為不合韻,最好將詩改成“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與周贄,一半與懷王”。 安祿山大怒道:“我兒豈可使居周贄之下乎?(我個仔豈可以屈居周贄之下)” 山人云:所謂「合情合法」,就是自己做事合情便可,不必合法;別人做事則一定要合法。
⊙寫草書是有法度的,不能亂來,否則便流為鬼劃符了。 宋朝有位張丞相,他不懂草書法,卻愛寫草書,雖然屢次鬧出笑話,依然我行我素。一日,文思大發,筆走龍蛇地疾書,大作寫好後便交給他的侄兒重新抄錄。可是有些字姪兒實在看不明白,只得拿回去問他。誰知這位丞相也看不出是什麼字,卻怪責姪兒道:“胡不早問,致予忘之!(點解唔早尐問,我家下唔記得晒喇)” 山人云:對與錯是靠論資排輩來定的。  
⊙唐朝宰相李絳的姪兒李據不學無術,靠門第關係做了澠池縣的縣丞。有一次向犯了過失的下屬寫判詞道:“如此癡頑,豈合吃杖,決五下。”在旁的助手見其判狀,知他想罰人打五杖。於是提點他說,“豈合吃杖”的意思是“不應該罰打”,與接下來“決五下”的文意互相矛盾。 李據不以為然,訓斥他道:“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也何別?!”(李據不認有錯,斥喝道:“你識啲乜?‘豈’系助語詞。‘豈’同‘之、乎、者、也’有乜分別?!”) 山人云:領導永遠有至終的解釋權。
⊙蘇東坡在玉堂官署的時候,有一個晚上,不知那來的興致,反複背誦杜牧的《阿房宮賦》不已,每次都讚嘆不已,如是者一直至深夜都不肯休息。東坡不睡,卻苦了兩位老兵,為了他被迫留在門外枯坐不能睡。 其中一人埋怨道:“聽渠不停咁讀,都唔知有乜好。天寒夜深,有覺唔肯瞓!?”說罷自怨自艾不已。 另一人答道:“咁都有兩句啱聽嘅。”原先一人聽見同伴唱反調,大怒道:“你牛一隻,又知人讀乜?”其人答道:“我最聽得明系個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二人的對答恰巧被東坡的同伴叔黨聽到,第二天東坡知道後大笑道:“這漢子真有鑒識。” 山人云:“you always agree with your boss”有歇後語了──『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說過「大石笮死蟹」的例子後,山人開始解說本俗語為什麼有「迫人」的意思? 
俗語「大石笮死蟹」表面看來沒有甚麼不妥的地方,但只要細心咀嚼其中的語意,不難發現「蟹」字就是廣東粗口。 「笮」有“壓迫”的意思。「大石」壓「蟹殼」有硬笮硬的意思,引申而言之,即是廣東話“挾硬笮”。 「笮死蟹」即是“迫死蟹”。將“迫死蟹”的語法略變,便是含粗口語調的“迫蟹死”。「大石笮死蟹」顯然就是“挾硬迫蟹死”。 
或問何不直言粗話來得痛快? 山人認為不直接講粗口有其客觀因素。須知道,講粗口有助舒解心中之不快。被人欺負,心中不忿可知,然而形格勢禁,又不好在欺壓你的人前宣諸於口。唯有逗個彎,改以隱晦的方式向對方說:“你咁即系「大石笮死蟹」啫!”表面是詼諧,骨子裡即系向對方講緊粗口,藉此發洩一下心中不平之氣。